(圖文:奇林樂活行銷團隊)很多長輩面臨中風、衰弱或是失能後,往往會意志消沉,但現在有新型態的「復能」訓練,有機會幫忙年長者恢復人生光彩。
復健跟復能的差別
復能又稱為「賦能」(reablement),也就是讓原本生活功能受限的人,賦予、恢復其自主生活的能力。有別於傳統的「復健」(rehabilitation) ,二者差異在
- 復健:提供個案被動性、治療性、醫療取向的介入模式
- 復能:強調個案主動性,並支持和恢復個案的功能,讓個案能自在地做想做的活動,再度執行他認為有價值的活動。
台灣復能訓練現況
台灣從 2017 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方案」(簡稱長照 2.0),已經邁入第六年,計畫中開啟「復能照護模式」,以恢復生活功能為目標,由長期照顧專員來評估個案的長照需求等級( Case Mix System, CMS),確立復能需求並交由復能提供單位執行復能訓練。復能訓練是把訓練融入在日常生活當中,透過輔具使個案能順利完成活動,因此必須仰賴環境的調整促使個案增加活動的機會,並非強調內在能力如平衡、肌力的提升。目前政府補助的居家復能訓練一年只有 12 次,還規定一個月只能服務 3 次,這樣的訓練模式及目標,對於輕度失能者來說,是遠不足夠的。
從 60 分到 80 分,新型態復能訓練
依據自己身體狀態,可以給分如下:
- 100 分:身體非常強壯,可以參與競技運動如球賽、馬拉松、攀岩等。
- 80 分:能參與強度較高的活動如旅遊、爬山、抱孫子等。
- 60 分:能完成日常活動,是目前復能訓練能達到的狀態。
除了一些神經系統損傷如中風、脊髓損傷患者因為內在能力的進步有限,透過訓練只能達到 60 分,對於肌少症或術後造成的輕度失能者來說,僅僅達到 60 分是不夠的,反而會安於現狀並仰賴輔具的使用,而失去對生命力的渴望,形成負面的能量。正確的復能訓練,是要讓這些輕度失能者體認到,身體的恢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期因為活動受限需要輔具來執行日常活動,當身體訓練到 60 分之後,應該漸漸脫離輔具,強調內在能力的提升,透過訓練器材的使用,如彈力帶、運動器材、平衡墊,讓體力逐步強化到 80 分,對於這個族群來說才是實現更好的自己。
結語
目前政府提供的復能服務僅能滿足中重度失能的個案,對於許多想要增進肌力、平衡或體能的輕度失能者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思考,當我們年老的時候,只想讓自己的體能只有 60 分嗎? 若有機會進步到 80 分,強烈建議您一定要把握機會並積極投入。
奇林樂活復能訓練諮詢資訊如下
→郭健中醫師門診
→不倒翁復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