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癌症治療觀念新突破!未來癌症可能不僅只依靠切片檢查,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可揪出不常見於該器官、但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特定基因變異,達到癌症精準治療的最大效益。其中,已廣泛運用於肺癌精準治療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健保給付將在今年5月上路,未來可望應用在其他罕見癌別上,為更多癌友帶來治癒希望。
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何肇基表示,癌症治療不只看器官,揪出不常見於該器官的基因變異,找出對應的治療標靶藥物,是未來癌症對症下藥、精準治療的趨勢;除了肺癌、乳癌等常見基因變異癌症之外,未來亦可望運用在「跨癌別治療」上。
基因突變「罕癌」預後差
以台灣發生率和死亡率雙冠的「新癌王」肺癌為例,何肇基說明,肺癌治療在標靶藥物與精準治療發展已相對成熟,但臨床發現總有一群病友,對傳統化療的反應差,直到接受基因檢測後才發現,是一些比較不常見但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基因變異所導致。
何肇基指出,在肺癌類型中的非小細胞肺癌中,目前已找到9類驅動基因,其中3類也在別的癌症中被發現,而具有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傳統化療預後差,無惡化存活期和總存活期顯著縮短,若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中位數整體存活期可增加約1倍。
何肇基舉例,曾有一名76歲婦人,過去雖沒有抽菸史,但家族有肺癌病例,本身也有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某天開始出現久咳不癒及胸痛,就醫檢查後確診是轉移性肺癌,甚至已轉移至腦、肝。所幸,後續在基因檢測中找到特定「驅動基因」突變,醫院團隊以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後,病人病況已在短時間內獲顯著改善。
基因檢測可望一藥治多癌
利用基因檢測技術,揪出跨癌別特定基因的重要性在於什麼?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強調:「若不同癌症都可能對應相同的跨癌別特定基因突變,那標靶藥物就有望可以一藥治多癌,也就是所謂的異病同治,這對於傳統癌症治療趨勢帶來一大突破。」
吳教恩說明,以肺癌中可找到的「BRAF基因變異」對應治療為例,在甲狀腺癌、胃癌、黑色素瘤、大腸直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中也都可以找到;目前已有藥物研究證實,以免疫療法、標靶藥物來對應治療,對於肺癌、甲狀腺癌與腦癌的反應率皆明顯增加,治療效果持續時間可望達1年。
基因檢測可輔助癌症及早治療
未來不用靠切片、靠基因檢測就能診斷癌症?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傳統的癌症分類是以癌症原發部位、血液或細胞組織命名,治療也以原發部位癌別為處方用藥的基礎。
張文震指出:「不是說不用靠切片來診斷,而是切片其實也有其限制,例如高齡病友,或是少數情況下即使做了切片,也無法找出是什麼癌別。」若能在治療上不論癌別,使用同樣藥物治療,才能幫助這群癌友與時間搶命,及早規劃更多精準治療的選擇。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5月納健保
然而,近年醫學發現不同癌別也可能發現相同的基因突變,即為「跨癌別特定基因」,張文震表示,病友只要經基因檢測,確認有特定基因突變,舉例如高腫瘤突變負荷量(TMB-H)、RET融合基因或突變基因、BRAF突變、NTRK融合基因等,就有機會不論癌別,使用相同的藥物治療。
隨著醫藥進步,近年跨癌別特定基因對應藥物的研發,包括口服單一標靶、兩種標靶藥物等,健保也陸續給付肺癌使用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對應標靶藥物,加上今年5月起,即將給付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可幫助癌友及早診斷、確認突變的基因類型,擬定更精準的治療策略。
【本文經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癌症「次世代基因檢測」5月起納健保!醫:未來有望「一藥治多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