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天使 營運副總 曾鼎傑)至二○二五年,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面對超高齡化社會,可發現政府完全聚焦在長照,然而目前所推動的長照服務,對於預防老化、失能、失智,卻很難改善。舉個例子,今年三月,衛福部公告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是七點九九%,跟民國一百年的統計七點六四%,不減反增,面對這樣的困境,到底該怎麼辦?筆者以自身多年產業的經驗回饋以下幾個面向。
首先,照顧脫離不了人力問題,目前台灣八十三萬失能人口,對應了廿五萬的外籍看護、十萬床的住宿型機構,以及政府已訓練至少廿萬的照服員,所以八十三萬扣除卅五萬,剩下的四十八萬失能人口,每個照服員服務二點五個長輩就可解決問題,從這裡就知道,台灣欠缺的不是照顧人力,而是可以彈性讓照服員提供服務、讓流失的照服員重新投入產業的管道,這不僅需要科技照顧的概念導入,也需要法規的配合調整。
再來,綜觀目前長照相關法律,會發現針對醫院看護這塊的規範幾乎沒有提到,去年十月政府有針對長照人員繼續教育辦法進行修法,把失智症照顧、身心障礙者照顧等相關進階專業訓練課程,要求受訓的照服員須登錄在長照機構後才能取得積分,但醫院看護並不屬於長照機構,因此雖然有業者自行辦理醫院看護內部的訓練課程,但畢竟不是政府制定,具有管理的標準化課程,品質很難掌控,而且醫院更容易遇到急性期的身心障礙者跟精神疾病的病人,非常需要進階照顧知識。
接著,筆者覺得很可惜的是近年來政府持續推動整合式照護或是在宅住院等方式,卻從沒有找過自費照顧業者參與討論,或者去邀請已實現科技照顧理念的單位,看是否可藉由相關經驗,透過科技協助,讓服務人力可更有效利用或提升照顧品質。
發展自費照顧的概念刻不容緩,舉前面提到的失智症預防為例,透過自費照顧的介入,讓長輩還能自理、認知狀況還可以的時候,帶領長輩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等到長者真的失智症時,再利用政府的照顧資源減輕負擔,這樣才能讓銀髮經濟的效益從中產生,不然事情如果都靠政府來做,反而會影響產業發展。
據報導,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持有台灣的總資產超過三分之二,若還是採用全面性、高度補助的長照服務,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要把真的需要大量協助的長者區別出來,給予足夠的幫助;並針對有能力的長者,思考如何推廣自費照顧的概念,讓有能力者願意自費找尋資源,而非單純靠目前青壯年世代的納稅錢來做全面貼補,才能真的去弭平目前的世代對立以及青壯年的被剝奪感。
最後,建議政府面對超高齡化浪潮,眼光必須放遠、放廣,目前政府非常積極投入生技、醫藥等大健康產業,但不管是健康產業或是長照產業,都是照顧產業下的一環,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一段段的照顧旅程中度過,應當用更宏觀的整合不同產業的角度來思考,不然就會發生目前醫療、健保、生技、長照等各產業各自為政,各有各的經費與專案,缺乏通盤規畫,造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
【本文已投書聯合報-民意論壇,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