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家天使編輯團隊統整)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 400萬人次住院,其中約 10%至20% 的病患會在出院後30天內再次入院,等於每年有約40萬至80萬人次出院後需再度住院。這不僅對病患身心造成重大負擔,也加重健保體系與家庭的醫療支出。
台灣住院與再住院問題嚴重,醫療花費日益攀升
再住院(readmission)所造成的醫療費用極為可觀。以每次住院平均花費新台幣3至5萬元估算,若其中一半的再住院可透過居家照護或其他預防措施避免,每年可節省的醫療成本高達 60至100億元新台幣。
常見再住院原因與比率統整
根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Yeh et al., 2019)與衛福部及台灣本地醫學期刊的統計,再住院的原因多與出院後照顧不當、慢性病控制不良與感染風險有關。各類原因的分布與比率如下:
- 慢性疾病惡化是最常見的再住院原因之一,約占 30%。包括心臟衰竭、糖尿病控制不良、腎臟功能惡化等,這類病人在出院後若無持續監測或規律服藥,極易復發或病情急轉直下(Yeh et al., 2019)。
- 感染復發亦占相當比例,約為 25%,常見於肺炎、泌尿道感染或傷口感染。尤其高齡病人或臥床病人,若居家衛生不佳或換藥不當,更容易造成二次感染並需住院(林素貞等,2022)。
- 藥物相關問題約占 15%,如病人未按時服藥、服藥劑量錯誤或合併使用多種藥物導致不良反應,這在出院後缺乏專業協助的情況下尤為常見(Chang & Hsu, 2020)。
- 出院照顧安排不當也占 15%。包含出院後未安排後續門診、照護接續中斷、未申請長照服務或家屬對照護知識不足,導致病人無法妥善管理健康狀況(衛福部長照政策報告,2022)。
- 營養不良與跌倒事故約佔 10%。病人因食慾差、吞嚥困難或環境不安全而跌倒,這在高齡與肌力不足者中特別常見(國健署高齡健康報告,2023)。
- 其他因素約佔 5%,如社會支持系統薄弱、心理疾病未妥善處理或家屬照顧壓力導致的非計畫性送醫(賴志銘,2023)。
以下統整常見的再住院原因及其比率:
再住院原因 | 說明 | 約略比率 |
---|---|---|
慢性疾病惡化 | 如心衰竭、糖尿病、腎衰竭等疾病未妥善控制 | 30% |
感染復發 | 肺炎、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特別是年長病人或行動不便者 | 25% |
藥物相關問題 | 包括未規則服藥、劑量錯誤或副作用未察覺 | 15% |
出院照顧不當 | 出院後未妥善銜接照顧服務或健康監測 | 15% |
營養不良與跌倒 | 出院後缺乏營養支持與居家安全防護 | 10% |
其他 | 社會支持不足、心理問題等 | 5% |
預防再次入院:出院後不可忽略的照護重點
出院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照護的開始。以下為預防再住院的重要措施:
- 生理數據監測: 定期量測血壓、血糖、心跳與體溫,有助於及早發現異常。
- 傷口與感染控制: 依照護理師指示換藥、觀察滲液、紅腫等現象。
- 藥物管理: 按照醫囑服藥,記錄用藥情形,避免混亂與副作用。
- 營養與活動支持: 提供適當飲食與肢體活動,預防肌少症與跌倒。
- 資源銜接與出院準備: 包括門診安排、復健、長照申請、交通協助等。
家屬若無法執行,可以申請專業照顧服務員
若家屬白天工作繁忙、無醫療背景或無法長時間陪伴,可透過以下方式申請照顧服務員協助:
- 長照2.0服務: 經地方照管中心評估後申請。
- 自費聘用: 透過家天使平台預約照顧服務員,提供彈性時段與專業照顧。
- 搭配居家護理所: 如有傷口、導管或復健需求,可搭配專業護理師。
照顧服務員可協助項目包括:
- 每日生理數據紀錄(血壓、血糖、體溫)
- 傷口護理與衛生清潔
- 協助服藥與記錄
- 基本肢體活動與復能協助
- 觀察病情變化與即時通報
交給 24 小時待命的家天使,為您守護家人,預防再次入院!
根據台灣與國際多項研究與實務報告指出,若在病患出院後導入專業的居家照顧服務,如照顧服務員協助量測生理數據、傷口照護、協助服藥與簡易活動訓練,可帶來以下幾項具體效益:
-
降低再住院率:
根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於2019年發表之台灣本地研究(Yeh et al., 2019),出院後接受居家照顧的高齡病人,其30天內再住院率可降低約 25% 至 38%;而衛生福利部長照2.0政策評估報告亦指出,透過整合性的居家照顧介入,可使再住院率下降約 20%~30%(衛福部,2022)。 -
明顯降低感染風險:
出院後若仍有手術傷口、導管或褥瘡等情況,專業照顧服務員依護理指示進行每日衛生照護與觀察,可有效降低感染發生率,這在多項台灣地區居家護理所的實務追蹤研究中均有發現(林素貞等,2022)。 -
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擁有穩定的照顧安排與健康監測能減少病人對再度住院的焦慮感,提升其在熟悉環境中康復的安全感與自主性(Chang & Hsu, 2020)。 -
減輕家屬照顧壓力:
家屬在無需全天候陪伴或處理醫療照護工作的情況下,身心壓力可顯著降低,亦能減少「照顧者疲勞」的情形(賴志銘,2023;長照2.0政策白皮書,衛福部)。
結語:照顧是專業,適時尋求協助才是智慧選擇
許多人以為出院即代表康復,卻忽略了「出院後照顧的空窗期」正是再住院的高風險期。沒有持續健康監測、服藥紀錄與營養支持,病情復發或惡化時常難以察覺。
照顧是需要專業訓練與長期經驗的工作,並非家屬單靠愛心就能完全負擔。透過照顧服務員的協助,不僅能降低病人再度住院的風險,更能讓家屬安心、病人獲得尊嚴與品質的生活。
當你感到疲憊、無助時,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該讓專業來幫你一把。
參考文獻清單
-
健保署統計資料庫(2023):全民健康保險年報
-
行政院主計總處:台灣人口與高齡化統計(2023)65歲以上人口占比與住院趨勢
-
黃千芬、蔡政憲(2021),高齡住院病人再住院原因與預測因子分析,《護理研究》,第29卷第4期
-
DOI: 10.6224/JN.202112_29(4).04
-
-
林素貞等(2022),長期照護服務介入對再住院率之影響,《台灣家庭醫學雜誌》,第32卷第1
-
台灣內科醫學會(2020),慢性病住院後再入院風險統計與分析報告,https://www.tsim.org.tw
-
長照2.0政策手冊(最新版),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
-
Yeh, T. Y., et al. (2019).
-
Tit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30-day hospital readmission in older patients in Taiwan
-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3(4), 304–308.
-
DOI: 10.6890/IJGE.201912_13(4).0012
-
-
賴志銘(2023),居家照護在預防高齡再住院的應用,報導來源:《康健雜誌》第280期
-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4),台灣人口高齡化報告與醫療支出預測
-
Chang, Y. H., & Hsu, C. Y. (2020).
-
Titl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me care intervention on readmission rates among discharged patients in Taiwan
-
Journal: Journal of Nursing and Healthcare Research, 18(2), 14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