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08/28
  

在地老化與居家改造:健康、亞健康與失能三階段環境調整策略

全球人口快速高齡化,帶動居住空間與照護模式的轉變。研究指出,65 歲以上人口的比例預計在 2050 年達到 16%,某些地區甚至超過 25%;80 歲以上人口也會在本世紀中期翻倍。在人口結構改變下,「在地老化」成為國際主要趨勢。所謂在地老化,指的是長者希望留在熟悉的家中和社區度過晚年,維持與鄰里、親友的聯繫,而不是搬入陌生的機構。AARP 調查顯示超過 87% 的 65 歲以上成人希望留在現有住房。

然而居家環境是否足以支援老化是一大課題,美國普查資料估計只有約十分之一的住宅具備無障礙特徵。另一項報告預估到 2034 年 65 歲以上人口將超越 18 歲以下人口,達 7700 萬人。台灣同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推動長照 2.0,服務範圍從失能長者延伸到健康和亞健康族群,強調預防性照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為了讓長輩能安心在家生活,本篇文章將從熱門關鍵字與近年研究出發,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健康、亞健康與失能三個階段的居住環境調整策略,並提供檢核表與合格廠商資訊,協助家屬與長者循序規劃。

 

熱門關鍵字與趨勢

搜尋「長輩居家環境改善」「在地老化」「無障礙環境」等相關議題時,經常出現以下幾個焦點:

  • 在地老化:此概念強調在熟悉社區和家中度過晚年,不但可以維持社交網絡與情感連結,也被視為降低長照機構負擔的策略。熱門文章多談論如何透過空間改造和社區服務支援長者在家安老,例如介紹政府政策、鄰里互助和遠距健康管理。
  • 無障礙環境/居家改造:許多報導聚焦於消除住宅環境中對長者不友善的障礙,包含門檻、滑倒風險及照明不足。統計指出只有約十分之一的美國住宅具備「無階入口、首層臥室及浴室和至少一項浴室輔助設施」等條件。文章多強調扶手、防滑地板、浴室改建及智慧科技的重要性。
  • 長照 2.0 與補助資源:政策把服務對象擴及健康與亞健康長者,補助輔具購買、居家無障礙改造、喘息服務等。許多媒體提醒讀者可撥打 1966 專線,申請政府補助並尋找特約廠商。相關文章也呼籲使用檢核表,預防長者跌倒和室內意外。

這些關鍵字在暗示規劃居家改造時,不僅要考慮當下需求,更要提前做好預防性設計,並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補助與資源。

 

研究文獻回顧:近年科學與政策發現

無障礙改造的效益

2025 年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對於老年人在地安老,住宅環境改造是核心策略。納入的 20 篇研究中,有 65% 證實居家改造能有效預防跌倒、維持日常功能並節省成本;另外 35% 研究強調住房可及性與生活習慣對長者福祉的重要性。研究呼籲未來應重視個人化設計、智慧科技與長期適應性。

環境壓力理論指出,當居住環境的要求超過長者的能力,就會增加跌倒、急診就醫及入住機構的風險;反之,合適的環境設計可以支持身心功能,提升生活滿意度。因此,改善環境不僅是消除危險,更是支持自主與尊嚴的關鍵。

危險與需求的統計

根據 Carex 2024 年統計,93% 的 55 歲以上成人認為在熟悉的家中安老非常重要。研究發現 2002 至 2022 年間,長者住在一般住宅的人數增加,入住護理機構的人數減少。長者偏好居家的原因包括:83% 感覺家中安全、62% 對房子有情感依附、40% 喜歡獨立生活帶來的幸福感、43% 因費用考量無法負擔機構。

然而,目前僅約 10% 的住宅符合老化友善標準;三分之一的 65 歲以上成人每年會跌倒,其中三分之二發生在家中。常見的困難還包括清潔與戶外作業(37% 和 32%)、房屋維護(16%)與修繕(8%)。這些數據顯示我們必須正視日常活動的障礙並設計友善的環境。

國際與國內趨勢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NIA)建議家庭逐房檢視潛在危險,優先改善鬆動的樓梯扶手與照明不足。NIA 提供的居家安全檢核表提醒大家定期評估環境,並指出許多政府和社區可提供修繕補助。研究也鼓勵利用社區資源、鄰里互助與志工服務,補充照顧人力。

台灣的長照 2.0 除了失能服務外,也注重健康促進與亞健康族群的介入。居家無障礙改善補助包含縮短門檻、加裝扶手、防滑設施與照明改善等。申請流程通常包括撥打 1966 專線、由地方長照管理中心派員評估、取得改造計畫書、選擇合格廠商施工。補助金額依長者身分與家庭收入層級而異,政府網站提供最新標準。

 

居住環境調整策略:三階段指引

以下分別針對健康期、亞健康期與失能期提出居家調整建議,每階段都以預防與維持自主為核心。

健康期:預防性的安全設計與習慣養成

健康期的長者仍具良好活動能力,此階段應建立安全基礎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清除危險與保持通道暢通:檢查地板是否平整、是否有鬆動地毯或雜物阻礙。保持走道空曠,不僅預防跌倒,也便於日後使用助行器或輪椅。
  • 充分照明:玄關、廚房、浴室與走廊要有均勻光源,必要時安裝感應式夜燈。避免刺眼的眩光,採用柔和燈具,保護視力。
  • 扶手與防滑措施:在樓梯兩側設置容易握持的扶手,浴室和廚房鋪設防滑墊。研究指出這些措施是預防跌倒的重要元素。
  • 合理收納:常用物品放在腰到肩膀的高度,減少彎腰或攀爬。廚房可用滑軌抽屜和轉盤提高取物安全。
  • 健康訓練:家中可預留運動空間,放置瑜珈墊、彈力帶或平衡墊,鼓勵長者練習平衡與肌力。政府推廣防跌運動教學影片,可以上網觀看。
  • 心理與社交健康:健康期也要注意心理健康。鼓勵參與社區活動、志工服務或老人工大學,培養興趣與友誼。良好的心理狀態能減少焦慮與憂鬱,促進身心健康。

 

亞健康期:針對衰弱與功能下降的輔助調整

亞健康期長者可能因慢性疾病或肌力下降而步態不穩,需更多輔助:

  • 扶手與移位設備:在浴室、廁所及床邊安裝扶手,扶手握距與高度需符合個人身高。可諮詢專業人員到府評估,選擇合適設備。
  • 消除高低落差:將門檻改為斜坡,浴室地板採乾濕分離或斜坡設計,方便使用助行器或輪椅。
  • 提升光線與指示:安裝感應式夜燈、導光條或顏色對比標示,幫助視力衰退者辨識樓梯、門檻與櫃體。
  • 人體工學家具:選擇高腳椅子或沙發,方便坐下與起身。床鋪高度應讓雙腳能平穩落地,可考慮購置電動椅或升降沙發。
  • 衛浴安全:淋浴區安裝座椅與手持花灑,馬桶使用加高便座或助便架,防燙裝置避免燙傷。
  • 緊急呼叫系統:在床邊、浴室和客廳裝設呼叫鈴或穿戴式警報器,結合智慧手環、跌倒偵測設備,確保能即時求救。
  • 電源與安全設備:定期檢查插座與電線,安裝漏電斷路器與煙霧偵測器,準備滅火器,以防火災。
  • 飲食與用藥管理:長者常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可使用藥盒或提醒 App 協助管理,用餐時避免手忙腳亂。適度補充營養,如足夠蛋白質和鈣質,有助於肌力維持。

 

失能期:全面的無障礙改造與科技輔助

失能期長者需要輪椅或臥床,環境調整以無障礙設施與照顧便利為主:

  • 出入口與動線:設置坡道或升降設備、擴增門寬至 90 公分以上,室內動線預留直徑 150 公分的迴轉區,方便輪椅或移位機操作。
  • 衛浴改造:浴室改為開放式或乾濕分離,地板鋪設防滑磚並設計排水坡度。馬桶加裝高便座、洗手台下方留空,方便輪椅靠近。必要時安裝移位滑軌或吊掛式系統,減輕照顧者負擔。
  • 臥室設計:使用可調高度及角度的電動床,配合移位機和床邊護欄。床頭預留插座供醫療器材與照護設備使用。
  • 智慧科技導入:失能長者常伴隨多種慢性病,建議導入智慧監測系統,如生理量測裝置、視訊監護和語音控制電器,提升照護效率。統計指出 94.9% 的 60 歲以上成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
  • 照顧者支持:預留照護人員的休息區與工作檯,設置適當收納空間,使用移位車、移位床或助行器減少照顧者腰背負擔。照顧者也需要心理支持,可參加團體分享或尋求專業諮商。
  • 進階照護計畫:此階段可能需要專業護理人員或居家護理所定期訪視,並搭配衛材供應商提供抽痰機、氧氣機等設備。家屬要熟悉護理流程,例如翻身拍背、皮膚照護與管路清潔。

 

檢核表與使用方法

為方便家屬與長者自我檢查,本文章整理了「健康期、亞健康期、失能期」三份檢核表,可對照自身狀況,快速發現問題並記錄改善建議,適合與照管中心或特約廠商討論時使用。可以下載 PDF 居家環境策略重點,列印後即可使用。

 

補助資源與特約廠商資訊

根據長照 2.0 政策,居家無障礙改造工程必須由地方政府認證的特約廠商執行。各縣市政府定期公告合格廠商名單,家屬可撥打 1966 長照專線或上網查詢最新資訊。補助內容包括輔具購買、環境改造和短期喘息服務;補助金額與條件會依照長者失能等級、家庭收入與地區而不同。

以下提供六都常見特約廠商範例及服務內容,僅供參考,實際名單請以官方公布為準:

地區 常見特約廠商 主要服務
台北市 杏一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輔具購買與租借、浴室改造、扶手與坡道施工
新北市 居家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分公司) 無障礙規劃、斜坡與扶手施工、輔具販售
桃園市 福樂多輔具中心 居家勘查、輔具諮詢、環境設計
台中市 加恩醫療器材行 浴室改造、扶手安裝、電動床與移位機租賃
台南市 佳福輔具公司 無障礙衛浴、扶手與坡道、居家安全改善
高雄市 永成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輔具購買與租借、防滑地面施工、屋內照明改善

使用建議:申請補助前,建議先聯絡縣市長照管理中心,由專員評估長者需求與房屋現況,提供改造建議與預算評估;完成評估後再邀請多家特約廠商到府勘查,仔細比較設計及報價。施工完成後,務必定期檢查設備並依身體狀況持續調整。

 

案例分享:陳家改造之路

台北的陳媽媽今年 76 歲,身體尚算健康,但最近視力開始模糊,夜間行走容易不穩。兒女們依照檢核表先在家中移除雜物、加裝感應夜燈,並在浴室加設止滑墊與簡易扶手,完成健康期的基礎改造。兩年後陳媽媽膝蓋關節退化,上下樓梯有困難,家人便申請長照 2.0 補助,改造浴室安裝淋浴椅與加高馬桶,廚房採用拉出式抽屜。最近陳媽媽常需輪椅代步,全家決定在大門設置斜坡並擴大門寬,臥室換成電動床並加裝護欄。兒女們也使用居家監測器,能隨時掌握母親的活動情況。

這個案例顯示居家改造是一條長期的路,需要隨著長者健康狀況不斷調整。家人以預防出發,逐步升級設施,並善用政府補助與專業資源,不僅保障陳媽媽的安全,也減少照顧負擔,讓她能夠在熟悉的家中繼續生活。

 

財務與法律規劃:未雨綢繆

在規劃居家改造的同時,財務與法律問題也需要考慮:

  • 保險與醫療費用:除了勞保和健保,長者可考慮購買長照保險或重大傷病險,降低未來照護費用的壓力。部分保單含有家屋改造津貼,可用於無障礙工程。
  • 稅收與補助:居家改造支出可申報所得稅列舉扣除;部分地方政府也提供房屋稅減免。申請補助前需保留發票及施工合約,以備查驗。
  • 法律授權與預立醫療決定:為避免日後爭議,長者可預先立下醫療與財務處理的意願書或委任書,確定自己的照顧方式及財產安排。辦理監護或輔助宣告也可保障權益。
  • 社會與慈善資源:若家中經濟壓力大,可尋求社會救助、慈善基金會或教會支援。例如,一些公益組織提供輔具借用、居家修繕、餐食配送與心理諮商等。

提前規劃財務與法律事宜,能夠降低不確定性,讓長者與家屬在面對疾病或失能時更有準備。

 

結語:打造安全舒適的家

全球與國內研究一致指出,居家環境對長者安全與生活品質具有重大影響。系統性研究顯示居家改造能降低跌倒率並節省醫療成本,然而只有少數住宅達到老化友善標準。因此必須提前規劃,從健康期開始排除危險並養成運動習慣;亞健康期要強化輔具與光源;失能期則進行全面無障礙改造並導入智慧科技。

除了硬體改造,心理與社交支持同樣不可少。長者需要尊重與陪伴,參與社區活動或學習新興趣能提升生活滿意度。家屬可善用 1966 專線、長照管理中心及志工服務,建立在地支援網絡。提前討論居住安排、財務規劃與照顧責任,可避免未來的混亂與衝突。

本文章提供的檢核表與特約廠商資訊,旨在成為規劃居家安老的起點。希望每一位長者都能在熟悉而安全的家中,享受自在安穩的老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