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09/04
  

居家安全與走失預防:從環境改造到外出守則|家天使

失智症走失預防 × 居家改造 × 安全清單

撰寫:家天使 最後更新:2025-09-04

走失預防從家裡開始。把「看得懂、走得安、出得去、找得到」做到位:清楚的居家標籤、合宜的燈光與動線、以及可執行的外出防走失清單。本文融合實務陪診與居家評估經驗,提供可立刻上手的做法;文末附「居家安全檢核表」下載與預約專業照顧人力守護家人安全

醫療免責:本文為一般性照護建議,若有急迫或危急情況,請先確保安全並撥打 119/110 或就近急診;治療與用藥請依醫囑。

先看重點(照顧者 1 分鐘版)

  • 優先次序:先夜間動線與浴廁防滑 → 再大門提醒與抽屜標籤 → 之後才是裝置加強。
  • 小改變,大效果:「感應夜燈+方向箭頭」常能立刻減少跌倒與夜間迷路。
  • 家庭共識:定位/共享資訊前先溝通,尊重意願;以「安全目標」出發。

 

居家標籤:一看就懂的提示(實務案例)

實務案例:阿榮伯半夜常找不到廁所。我們在臥室門口與轉角各貼一次「→ 廁所」箭頭,門上貼「廁所🚻」圖文標籤;搭配床邊感應夜燈。兩週內夜間尋路次數下降,也減少家屬驚醒。

場域
建議做法
門與走廊
方向箭頭+目的地(廁所/臥室/餐廳);大門旁「四件提醒:手機|鑰匙|口罩|聯絡卡」
收納與抽屜
照片+文字標籤(上衣/褲子/餐具/浴巾);常用物放「視線到手」高度
電器與藥盒
瓦斯/電源標「開/關」;遙控器貼對應功能;藥盒標「早/中/晚」與用量;危險物上鎖

溫和語氣與中性圖示能降低抗拒。避免使用「禁止」「不能」等負面字眼,以協助導向為主。

 

燈光與動線:走得安、少跌倒(含優先度/成本/時間)

位置
建議做法
優先度
成本/時間
夜間動線
臥室→廁所沿線裝感應夜燈;床邊可控開關
低/30 分內完成
浴廁
防滑地墊、L 型扶手、淋浴椅、升高馬桶座
中/半天內
客廳/走道
移除絆腳地毯與高差門檻;電線收束;轉角護角
低/1 小時
廚房
瓦斯偵測器、爐具安全旋鈕;刀具上鎖;常用器具集中
中/半天內
臥室
床邊扶手、起身提醒卡;當季衣物可見易拿
低/1 小時

專業提示:夜燈以暖色低亮度為主、避免眩光;任何新裝置先一起演練使用方式,降低陌生感。

 

外出「防走失」清單 + 走失發生時黃金 30 分鐘 SOP

項目
怎麼做
隨身識別
攜帶「緊急聯絡卡」、身分證影本;衣物內側縫姓名與電話
手機設定
設「緊急聯絡人/醫療資訊」;教會接聽;必要時共享定位(家庭共識)
定位裝置
手環/吊牌/GPS 鞋墊,建立配戴與充電習慣
穿著顏色
亮色或高辨識衣物;外出前拍當日全身照
外出計畫
誰陪同、去哪、幾點回;避開迷路熱點與尖峰時段
社區協力
告知管理室/鄰里/常去店家;互留聯絡方式

 

走失「黃金 30 分鐘」SOP

  1. 立即沿習慣路線找:家門→電梯→常去路徑→熟悉店家。
  2. 啟用定位與照片:查看共享定位/定位裝置;拿出當日全身照。
  3. 同步通報:向大樓管理室/里鄰通報;撥打 110 說明失蹤時間、特徵與衣著。
  4. 分工記錄:家人分區搜尋並記錄路線,避免重複或遺漏。

倫理與隱私:啟用定位前取得家庭共識;資訊僅用於安全與尋人,避免公開散播個資。

 

常見迷思與修正

  • 「標籤會讓家看起來像醫院?」選中性圖示、家用色系與溫和字句,一樣能提升辨識,不必「醫療味」。
  • 「夜燈會讓人睡不好?」放在動線且使用暖色低亮度,多半不影響睡眠,卻能降低跌倒風險。
  • 「有定位就一定安全?」定位是輔助;更關鍵是規劃外出社區協力

 

如何使用「居家安全檢核表」:三步驟完成

步驟
要做什麼
1. 逐項檢核
以「是/需改善/不適用」標記,先完成夜間動線與浴廁安全
2. 擬定改善
對「需改善」填寫風險說明、改善措施、優先等級與完成期限
3. 指派追蹤
指定負責人並每兩週複查;完成後保留照片與紀錄,方便下次檢視

 

倫理與隱私:以尊重換取合作

  • 共識優先:定位與共享資訊,先說出目的(安全),設定期限與對象。
  • 最小揭露:只蒐集與安全相關資訊,避免公開散播個人資料。
  • 可撤回:定期複查需求,必要時調整或撤回設定。

 

常見問答(FAQ)

Q:家中空間小,還需要做那麼多嗎?
A:先做「高優先」且低成本的項目(夜燈、防滑、方向箭頭),多半就能明顯改善安全。

Q:長輩拒絕改造怎麼辦?
A:先從不碰私人物品的區域開始(走道、廁所),並以「讓你更方便」語氣溝通。

Q:是否一定要買定位裝置?
A:視走失風險與外出頻率評估;手機緊急聯絡與社區協力都很重要。

下載工具: 居家安全檢核表

本文建議會因個別健康狀況、居住環境而異,請與專業人員討論後採行。

參考與延伸閱讀

國際

臺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