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0/07/29
  

胃造口的照顧6大要點:鼻胃管與胃造口如何選擇呢?|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胃造口的照顧6大要點:鼻胃管與胃造口如何選擇呢?|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胃造口的照顧 6 大要點:鼻胃管與胃造口如何選擇?(PEG、灌食、換管、常見問題)

近年來,對於無法口服進食且需要長期營養支持的病人,胃造口(PEG)已成為相較鼻胃管更舒適、也更利於生活品質的選項。本篇整理 PEG 的適應症/禁忌、與鼻胃管的差異比較灌食步驟術後照護常見問題,並附上國內外權威來源與可下載之衛教單張,提供照顧者快速查閱。

最後更新:(內文僅供一般衛教,實際處置須遵循醫囑與院內指引)。

胃造口 PEG 鼻胃管 灌食 吸入性肺炎 滲漏 肉芽 換管

 

鼻胃管 vs. 胃造口:怎麼選?(一張表看懂)

項目 鼻胃管(NG) 胃造口(PEG/G-tube)
適用期間 短期(通常 ≤ 4–6 週) 長期(>4 週需要腸道營養者優先考慮)
舒適度/外觀 異物感明顯,外露於臉部 腹部開口,較不影響外觀與活動
放置方式 門診/床邊放置 內視鏡下經皮放置;多數成人術後4 小時內可依醫囑開始進食
常見風險 鼻腔/食道不適、誤吸 造口感染、滲漏、內固定板壓迫(需正確間距與清潔)
適合族群 短期無法經口進食者 神經性吞嚥困難、腦中風、頭頸癌治療等需長期餵食者

選擇 NG 或 PEG 應由醫療團隊評估「需要營養支持的期間、誤吸風險、腸胃功能與照顧資源」。

 

PEG 適應症與禁忌

常見適應症

  • 預期超過 4 週需要腸道營養(例如神經性吞嚥障礙、腦中風後、頭頸部腫瘤治療期間)。
  • 腸胃道功能可用,僅吞嚥/口腔攝食受限。

常見禁忌

  • 嚴重凝血異常、腹膜炎、廣泛腹水、無法經內視鏡安全定位胃壁等。
  • 臨床條件不允許者,醫師可能改採其他途徑(如空腸管等)。

術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抗血小板/抗凝藥物之調整,需依醫療團隊指示;不同指南建議可能因個別風險而異。

 

灌食與日常照護(步驟)

  1. 姿勢:灌食時與灌後 30–60 分鐘維持坐姿或床頭抬高 30–45°。
  2. 評估殘餘量:依院所指引與個別處方反抽評估(常見門檻 100 mL,請以醫囑為準)。
  3. 流速:以重力自然流入,不要過快;每次結束以 20–60 mL 溫開水沖洗管路。
  4. 藥物給藥:藥品逐一研碎/分次給予並前後沖水;研碎「緩釋/腸溶」製劑,必要時請藥師調整替代劑型。
  5. 造口清潔:每日以肥皂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潔,保持乾燥;外固定板與皮膚間保留約 0.5–1 cm 空隙。

小撇步:固定注記「灌食量、時間、反應、殘餘量」的照護紀錄,可協助醫療團隊追蹤並調整處方。

 

常見問題與處理

  • 滲漏:檢查外固定板是否過鬆或過緊、調整貼合;持續滲漏或紅腫疼痛請返院評估。
  • 肉芽增生:保持乾燥、減少摩擦與拉扯;必要時由醫療人員處置。
  • 阻塞:灌食與給藥前後確實沖水;若阻塞,先以溫水沖灌、輕揉管身,勿硬推。
  • 誤脫落:若造口形成已成熟,請儘速就醫處理,以免通道關閉;術後初期脫落更需緊急處置。

如出現發燒、腹痛、造口周圍明顯紅腫、異常滲液或餵食困難等警訊,請立即聯繫醫療團隊。

 

何時更換管路?

  • 球囊型(balloon):多數建議每 3–6 個月或依廠商建議定期更換。
  • 非球囊型(內固定板/鈕釦):可使用較久,約 6–12 個月或依醫囑更換。
  • 若出現漏液、球囊洩氣、裂痕、閥門失靈或反覆感染等,應提早更換。

實際換管週期依個別情況與醫療院所作業為準;請勿自行強行拔除/置換。

 

常見問答(FAQ)

PEG 做完多久可以開始進食?

依近期臨床指引,多數成人在術後 4 小時內即可依醫囑開始進食;兒童與高風險族群須由醫師評估。

殘餘量要看多少才需要暫停灌食?

不同院所與處方門檻不同;常見成人門檻約 100 mL。若消化不良持續、腹脹嘔吐或殘餘量增加,請聯繫醫療團隊調整餵食速度、配方或用藥。

PEG 會不會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任何管灌都有誤吸風險;關鍵在於正確姿勢(30–45°)適當流速胃排空/殘餘量評估、以及配方與藥物調整。

 

資料來源與下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