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08/15
  

癌症術後傷口照護指南:幫助照顧者快速上手|家天使

本文針對癌症術後常見的傷口照護問題,使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協助病友與照顧者在家安全處理:如何清潔與換藥、如何降低疼痛與異味、如何保護周邊皮膚,以及什麼情況要立刻就醫。內容聚焦在「舒適、安全、可在家實作」,並附上常見迷思的釐清。

文章目錄

章節 內容重點 前往
1. 常見的癌症傷口原因 治療後傷口、惡性/蕈狀性傷口、延遲癒合;照護核心:減痛、控滲出、止血、降異味。 閱讀章節
2. 可遇到的傷口狀況 異味、疼痛、出血、滲出增加、周邊皮膚浸潤、搔癢、感染徵象。 閱讀章節
3. 傷口照護原則 溫和清潔與手部衛生、保護周邊皮膚、依症狀選敷料、兼顧心理與環境。 閱讀章節
4. 換藥步驟 準備、拆除敷料、觀察紀錄、清潔、保護皮膚、覆蓋固定。 閱讀章節
5. 何時要緊急就醫 止不住出血、疑似嚴重感染、滲出與異味突變、放療開放性創口惡化。 閱讀章節
6. 觀念釐清(QA) 雙氧水與強力消毒水是否必要?異味處理、放療期間皮膚用藥。 閱讀章節
7. 參考文獻 近年的臨床指南與系統性回顧,供延伸閱讀。 閱讀章節

一、常見的癌症傷口原因

癌症造成的傷口大致分為三類:

  1. 治療後的傷口:手術、放療或某些治療後的皮膚破損。
  2. 惡性/蕈狀性傷口(Fungating Wound):腫瘤突破皮膚表面,造成破潰、滲出、異味與出血。
  3. 延遲癒合的傷口:免疫力低下、導管或裝置摩擦等因素,讓傷口久不癒合。

對多數癌症術後傷口照護而言,目標不一定是完全癒合,而是先把症狀控制好:減痛、降異味、控滲出、止出血,維持舒適與尊嚴。

二、可能會遇到傷口狀況

常見狀況包括:異味、疼痛、容易出血、滲出液很多、周圍皮膚浸潤(白爛)、搔癢、壞死組織、感染。別慌,下一段會教你逐一處理。

三、癌症傷口照護原則

1) 乾淨的手,比什麼都重要

每次換藥前後,以肥皂和清水洗手 至少 20 秒;依醫囑決定是否戴手套。癌友免疫力常較弱,這一步能大幅降低風險。

2) 溫和清潔,不要太刺激

多數情況用生理食鹽水或溫開水輕柔沖淨即可;避免用力擦拭或強力沖洗。含抗菌成分(如碘、PHMB、次氯酸)的產品須由醫療團隊評估是否適用。

3) 目標是「控症狀」

針對不同問題選擇適合的敷料或方法(控異味、止血、吸收滲出液、減痛、保護周邊皮膚)。

4) 別忘記保護周圍皮膚

滲出液會讓周邊皮膚變白、變痛。請使用皮膚保護噴劑或相關產品,並選擇吸收力足夠又好取下的敷料,必要時搭配醫療用的除膠劑或脫膠劑,避免造成皮膚破損。

5) 也要顧到心理與環境

若異味難完全控制,可保持通風,使用除味噴霧、活性碳或小蘇打等作環境除味(不要直接塗在傷口上)。

四、傷口換藥與清潔:一步一步做

1)準備物品

  • 生理食鹽水或溫開水、醫囑指定敷料、垃圾袋、乾淨紗布
  • 皮膚保護膜/屏障霜、(必要時)止血用藻酸鈣鹽敷料、不沾黏性敷料、醫療膠帶(優先選低敏矽膠帶)

2)實作步驟

  1. 洗手 → 準備好物品 → 讓病人坐穩或躺好,注意保暖與隱私。
  2. 拆舊敷料:若貼得緊,先噴少量無菌的生理食鹽水軟化或使用去黏劑再慢慢取下,降低出血與痛感。
  3. 觀察:先記錄敷料濕度、異味強度、是否有血,作為追蹤依據。
  4. 清潔:以食鹽水或溫開水輕柔沖洗,避免用力擦或強力沖;若有壞死或黏稠分泌物,按醫囑處理。
  5. 保護周邊皮膚:使用皮膚保護的產品薄薄擦一層保護膜。
  6. 依問題選敷料:滲出多→超吸收/泡綿敷料;異味/抗菌→活性碳、銀、蜂蜜等;容易沾黏出血→不沾黏敷料+藻酸鈣鹽敷料;疼痛→減少換藥頻率、選好取下材質。
  7. 覆蓋、固定(能不用強力膠帶就不用;需要時優先低敏矽膠帶)。
  8. 整理、洗手

※放射線治療期間:未破皮處的紅癢可依醫囑短期使用類固醇乳膏;破皮處避免塗抹

什麼情況要立刻就醫或緊急送醫?

  • 止不住的出血:加壓 10–15 分仍不停,或短時間大量出血(急症)。
  • 強烈感染跡象:持續發燒/發冷、疼痛急遽加劇、紅腫往外擴、膿液變多變濃、全身不適。
  • 滲出液或異味突然惡化且合併發燒或意識差。
  • 放療中的開放性傷口合併發熱或快速惡化。

觀念釐清(QA)

可以用雙氧水或強力消毒水清得更乾淨嗎?

不建議自行使用刺激性強的藥水清洗傷口。多數情況下生理食鹽水/溫開水就足夠;抗菌性清潔或敷料的使用,請依感染風險並由醫療團隊決定。

異味沒辦法完全消失,怎麼辦?

先確認換藥頻率與敷料是否合適。環境可用通風、除味噴霧、活性碳或小蘇打幫忙,但不要直接接觸傷口

放療中的皮膚破掉了,還能擦止癢藥嗎?

不要擦在破損皮膚上;未破皮處可按醫囑使用外用類固醇。另外針對未破損的皮膚也可以使用像是玻尿酸、水凝膠或是乳液等,幫助照射部位的保濕,有助於提供組織修復及傷口癒合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Starace M, et al.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cutaneous wounds in oncologic patients. Support Care Cancer. 2022. 可閱:PMC
  2. Furka A, et al.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Cancerous Wounds. Cancers (MDPI). 2022. 可閱:MDPI
  3. Gethin G, et al. Topical interventions for odour. J Tissue Viability. 2023. 可閱:ScienceDirect
  4. CareSearch (AU). Malignant Wounds – Clinical guidance for nurses. 2023. CareSearch
  5. Wounds UK. Malignant wounds: Management in practice. 2024. PDF
  6. NHS Forth Valley.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Wounds – M:EMPHIS Pathway. 2025. PDF
  7. BNSSG ICB. Fungating Malignant Wound Treatment Pathway v3. 2025. PDF
  8.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cars and Wounds. 2024. ACS
  9. Cancer Research UK. Looking after fungating tumours. 2023-07-10. CRUK
  10. StatPearls. Wound Assessment. 2023 更新. NCBI Bookshelf
  11. Shih T, et al. Wound drainage measurements. Int Wound J. 2023. PMC
  12. MD Anderson. Skin Management – Radiation Therapy Algorithm. 2024. PDF

本文僅供衛教參考,實際處置請依醫療團隊指示。

更新:2025-08|撰稿:家天使照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