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出現藝人確診「血癌」的新聞,難免讓人緊張。先別被「癌」字嚇到。血癌大多指白血病,也包含部分血液癌症(像淋巴瘤、骨髓瘤);不同類型差很多、治療方式與預後也不同。本篇用台灣國中生也看得懂的語言,帶你一步一步認識:血癌怎麼分類、哪些症狀要留意、已知會增加風險的原因、日常照顧會遇到什麼事、什麼警訊要立刻就醫,以及依台灣資料整理的存活率與治癒希望。你可以把這篇當作第一步的「地圖」,減少焦慮,和醫療團隊一起做出合適的決定。
本文為衛教資訊,不能取代醫師與護理師的專業評估與治療。
文章目錄
章節 | 重點摘要 | 前往 |
---|---|---|
1. 血癌的分類 | 白血病四大類:急性淋巴性(ALL)、急性髓性(AML)、慢性淋巴性(CLL)、慢性骨髓性(CML);另外常說的「血液癌症」還含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 | 閱讀章節 |
2. 常見症狀 | 貧血、容易瘀青與出血、反覆發燒或感染、骨頭痛、淋巴結腫、體重下降、夜間盜汗等。 | 閱讀章節 |
3. 已知原因與風險因子 | 年齡、性別、抽菸、苯等化學物質、電離輻射、某些病毒(如HTLV-1)、遺傳疾病、先前化療/放療。 | 閱讀章節 |
4. 照顧上會遇到的事 | 住院與門診化療、靶向治療、移植、感染預防、營養與運動、口腔與皮膚照護、心理支持、回學校/職場。 | 閱讀章節 |
5. 可能罹患血癌的徵兆 | 多久需要就醫檢查?哪些組合要提高警覺?哪些情況要急診? | 閱讀章節 |
6. 台灣的治癒率與存活率 | 依台灣資料整理:不同血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兒童與成人差異、治療進步帶來的希望。 | 閱讀章節 |
7. 參考資料 | 台灣癌症登記中心、國健署、醫學中心與系統性回顧。 | 閱讀章節 |
一、血癌的分類(先搞懂大方向)
「血癌」常用來指白血病(Leukemia),也就是血液裡的某些「白血球前身細胞」長錯了、長太快,讓正常血球被擠掉。白血病分成四大類: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病程快,常見於兒童,也會出現在成人。
-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病程快,好發在成人與年長者;是成人常見的急性血癌。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程較慢,在台灣較少見。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和「費城染色體」有關,口服標靶藥(TKI)讓多數病人能長期控制。
另外,日常新聞裡也會把淋巴瘤(Hodgkin與非何杰金氏)和多發性骨髓瘤一起稱為「血液癌症」。它們不是白血病,但同樣是血液系統的惡性疾病,治療與預後各有不同。
為什麼分類很重要?
因為治療方式、藥物選擇、是否需要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及預後都與類型密切相關。就像感冒有病毒、細菌之分,策略不同;白血病也要「對號入座」。
二、常見的症狀(身體在發出的求救訊號)
血液裡的癌細胞變多,會擠壓正常的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所以症狀常與「貧血、感染、出血」有關:
- 貧血類:容易累、臉色蒼白、頭晕、心悸、運動耐力變差、爬樓梯喘。
- 出血類:容易瘀青、牙齦或鼻子常流血、女生月經量突然變多;小傷口流血久不止;刷牙或打噴嚏就流血。
- 感染類:反覆發燒、喉嚨痛、咳嗽、頻繁感染,或看似感冒卻一直不好;口腔或皮膚傷口久不癒合。
- 骨頭與關節痛:骨髓被異常細胞撐得痛,尤其夜間或活動時明顯,或背痛、四肢酸痛。
- 淋巴結腫大:脖子、腋下、鼠蹊出現不痛的腫塊,超過兩週未消。
- 脾臟或肝臟腫大:右上腹或左上腹悶脹、吃沒幾口就覺得飽。
- 全身症狀:體重莫名下降、夜間盜汗、食慾差、明顯疲倦、注意力下降。
有些人完全沒有症狀,是健康檢查或感染抽血時才被發現白血球、血小板異常。所以,固定健康檢查、身體有異狀就就醫,很重要。
上述症狀也可能由其他疾病造成,但同時間出現好幾項,或持續兩週以上就該安排看診與抽血。
三、目前已知會造成血癌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多數白血病找不到單一原因,但研究發現幾個會「增加風險」的因子:
- 年齡與性別:AML在年長者較常見;有些類型男性略多。年紀越大,骨髓造血幹細胞的修復力變差,累積突變的機會增加。
- 抽菸:吸菸與AML風險升高有關;二手菸也可能影響附近家人。
- 化學物質:長期接觸苯(benzene)、甲醛等,與白血病風險增加有關。從事石化、油漆、汽修的人需遵守職安防護。
- 電離輻射:高劑量暴露會增加白血病風險(例如大型放射事故)。醫療檢查的輻射量遠低於此,但仍應遵循必要原則。
- 過去的化療或放療:治療其他癌症後,少數人會出現「治療相關白血病」,通常在治療後數年才發生。
- 先天/遺傳疾病:例如唐氏症、Fanconi貧血、Li‑Fraumeni症候群等,與某些白血病風險較高有關。
- 病毒:像HTLV‑1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相關(在台灣極少見,多見於特定地區與族群)。
- 血液疾病史: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骨髓增殖性腫瘤(MPN)等可能轉為AML。
可以預防嗎?
沒有一招保證不會得,但可以降低風險:不抽菸、避免二手菸;工作場合遵守職安防護(口罩、手套、抽氣設備);避免隨意接觸有機溶劑;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若家族有相關疾病或遺傳問題,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更密集的檢查。
四、照顧上會遇到哪些事情?(家屬的實用筆記)
血癌的醫療像是一場馬拉松:有起跑、補給站,也可能遇到上坡。掌握以下重點,能讓旅程更穩定:
1) 診斷流程
除了抽血與身體檢查,還可能安排骨髓穿刺、基因/染色體檢測(如BCR‑ABL、FLT3、NPM1、IDH1/2、TP53…)。結果會影響治療選擇與風險分層,也關係到是否建議盡早評估造血幹細胞移植與捐贈者搜尋。
2) 常見治療
- 化學治療:急性白血病多以化療為主,分「誘導期」(先把癌細胞量降到很低)與「鞏固期」。住院或日間化療由醫師評估。
- 標靶治療:CML的口服TKI改變預後;AML依基因突變使用相對應標靶(如FLT3、IDH抑制劑)可提升反應率與存活。
- 免疫治療:包含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CAR‑T等,需評估條件與健保給付。
- 造血幹細胞移植:高風險或復發者可能需要。要評估年齡、身體功能、配對與感染控制等。
3) 感染預防(很重要)
- 白血球低時避免人多密閉、勤洗手、外出戴口罩。
- 食物以「新鮮、煮熟」為主,避免生食;冰箱生熟分層。
- 發燒(腋溫≥38℃)或畏寒、呼吸困難,立刻通報醫療團隊;半夜依醫囑就近急診。
- 按時做口腔護理(含漱口水)、皮膚與會陰部清潔,減少口腔炎與皮膚感染。
4) 日常生活
- 營養:均衡、少量多餐;蛋白質足夠有助修復;水分要足,便秘時增加纖維與活動量。
- 運動:視體力做輕運動、拉筋與深呼吸;血小板低時避免碰撞運動。
- 心理支持:規劃固定「放鬆時段」;善用醫院心理師、社工與病友團體。
- 學校/職場:和導師/主管討論請假與返校/返工;感染高峰期可遠距上課或在家工作。
5) 常見副作用的照顧
- 噁心嘔吐:依醫囑使用止吐藥;餐前少量點心;避免太油太甜。
- 掉髮:多為暫時;可準備帽子或假髮、保濕頭皮。
- 口腔炎:用溫和漱口水、軟毛牙刷;避免太硬太辣;若吞嚥痛與發燒,儘快就醫。
- 皮膚/傷口: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抓破;需要時諮詢護理師。
- 神經病變(手腳麻):回診時告知;醫師可調整藥物或加上輔助治療。
- 疲倦:規律作息、白天短暫午休;檢查是否貧血、甲狀腺或電解質異常。
6) 住院小撇步
- 準備「住院清單」:證件、藥物清單、保暖衣物、拖鞋、手機充電器、保濕乳。
- 照顧者可輪班,避免過度疲累;善用醫院志工、病房護理指導與居家照顧服務。
- 學會觀察與簡單記錄:尿量、體溫、疼痛、出血點、藥物副作用,回診時更好溝通。
若家裡有人罹患,該如何幫忙?
成為訊息整合者:把醫師交代的重點寫下來;建立「藥物、回診、檢驗」三表;固定溝通群組(避免資訊走失);對外回應愈簡單愈好,尊重病人的隱私與感受。適時尋求外部支援(例如專業看護、喘息服務),讓主要照顧者有休息與恢復的時間。
五、哪些徵兆可能罹患血癌?什麼時候要趕快就醫?
提高警覺的「組合拳」
- 最近一個月很容易累/氣喘/臉色白(疑似貧血)
- 莫名瘀青或出血(牙齦、鼻血、月經量暴增)
- 反覆發燒或感染拖很久
- 骨頭痛或關節痛,尤其夜間明顯
- 淋巴結腫大兩週以上未消
-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食慾變差、夜間盜汗
立刻就醫/急診
- 腋下量體溫≥38℃且發冷、顫抖
- 大量或止不住的出血、呼吸困難、意識改變
- 胸痛、嚴重脫水、無法進食飲水
檢查第一步通常是抽血與周邊血抹片,必要時做骨髓檢查與基因/染色體分析。
六、根據台灣的資料:血癌的治癒率與存活率(重點整理)
不同血液癌症的存活率差異很大,以下整理幾個你最常聽到的類型,並重點說明近年的「治療進展」:
1) 白血病(統稱)
依台灣癌症登記中心最新(民國107–111年,追蹤至112年)資料,在男性十大癌症中可見「白血病」,其五年相對存活率約50%左右;女性十大癌症列表未列入白血病,但臨床上女性患者也有。這是所有年齡與亞型混在一起的平均值,個別差異很大。
2)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成人AML治療具挑戰,年齡差異很大:台灣臨床資料與醫院衛教指出,60歲以下的五年存活率大約落在2成到3成多;而60歲以上則可能低於1成。近年因為基因檢測(如NGS)普及與多款標靶藥(FLT3、IDH1/2抑制劑等)導入,加上移植策略優化,存活正持續改善。
治療關鍵:早期就醫、完整風險分層、感染控制、營養與體能維持、必要時評估合適時機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3)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兒童ALL是白血病中治癒率最高的一群:台灣醫學中心資料與國健署指出,兒童ALL的長期治癒率可達約85%左右;成人ALL的治療相對困難,復發機率較高,需要更精準的免疫治療與移植規劃。
4)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CML因口服TKI標靶藥的出現,預後大幅翻轉。近年台灣臨床與國際研究皆顯示,五年存活率可達約9成,許多病人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穩定。若達到「深度分子反應」,在醫師評估下,部分人甚至可停藥而維持無病狀態。孩子與青少年的CML,10年存活也有很不錯的成績。
5) 淋巴瘤、骨髓瘤(延伸參考)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男性十大癌症中可見,五年相對存活率約6成左右;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藥物(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抗體藥物)持續進步,存活曲線逐年改善。因種類繁多、分期與生物標誌差異大,請與血液腫瘤科詳細討論。
以上皆為統計數字,不是對個人的預測。真正影響結果的,包含:年齡、身體功能、白血病亞型與基因變異、是否適合移植、感染控制、治療可近性與健保給付等。請把你的疑問帶去門診,和醫療團隊一起訂定最合適的策略。
七、常見QA(觀念釐清)
血癌等於絕症嗎?
不是。CML已能長期像慢性病控制,甚至部分人可停藥;兒童ALL治癒率很高;就算是較難的AML,也因基因分層與標靶藥進步而改善。關鍵是早期就醫、規律治療、做好感染預防。
我可以自己買保健品幫助治療嗎?
不建議自行嘗試來路不明或號稱「增強免疫」的產品,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或增加肝腎負擔。請把你吃的保健品完整告訴醫師與藥師。
治療期間可以打疫苗嗎?
視白血球與免疫狀況而定;活性疫苗通常要避免;不活化疫苗(如流感)則依醫囑安排時程。
參考資料
- 台灣癌症登記中心(2025)癌症五年相對存活率(107–111年,追蹤至112年):含男性十大癌症之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五年相對存活率。PDF:Survival_107_111.pdf
- 衛生福利部(2020–2024)兒童癌症衛教與存活率:指出兒童癌症整體五年存活率約8成,白血病為兒童常見癌症之一。mohw.gov.tw
- 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2023)兒童急性白血病治療的現況及新進展:兒童ALL治癒率約80–90%、兒童AML約50–60%。vghtpe.gov.tw
- 宜蘭醫院(2024)得到白血病有沒有不化療的選擇?:成人AML不同年齡層之五年存活率概述。ylh.gov.tw
- 照護線上(2022)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治療,幫助五年存活率突破9成:CML在TKI時代之五年存活率。careonline.com.tw
- Liu HC, et al.(2023)Children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treated with front‑line imatinib:兒童/青少年CML長期存活資料。PMC10050312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23–2025)AML risk factors、Benzene and Cancer:AML危險因子、苯暴露與白血病風險。ACS-AML;ACS-Benzene
- WHO(2024)HTLV‑1 fact sheet:HTLV‑1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相關。who.int
各院所與年度的統計口徑與族群可能不同,本文盡量採用台灣公開資料並附上年份與來源。你的個別情況請與主治醫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