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台灣和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不只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的風險,也可能影響腎臟健康,甚至與記憶力與失智有關。2025 年美國心臟協會(AHA)與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發布了最新高血壓指引,重點在於更早發現、更快介入、更全面的日常追蹤。
本文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幫助病人與照顧者掌握新指引的重點,知道「什麼時候該量血壓」、「什麼時候該找醫師」、「生活上能怎麼做」,並提供兩張對照表,讓你快速看懂新版和舊版的差別,以及和台灣 2022 年指引的不同之處。
一句話總結2025年美國高血壓指引
2025 版維持高血壓定義不變,但把治療目標簡化為所有成人 <130/80 mmHg、決策風險工具改用 PREVENT 並將藥物啟動門檻調整為 7.5%,擴大腎臟與內分泌篩檢、強化孕期與腦健康、鼓勵固定劑量雙方起始,並將腎交感神經去除術(RDN)納入難治性高血壓選項。
你一定要知道的 8 件事(2025 高血壓指引重點)
- 治療目標很簡單:多數成人目標是 <130/80 mmHg。特殊情況(機構照護、末期、孕期)由醫師個別調整。
- 血壓分類不變:
- 正常:<120/80
- 升高:120–129 / <80
- 第 1 期:130–139 或 80–89
- 第 2 期:≥140 或 ≥90
- 什麼時候可能需要藥物?
- 平均 ≥140/90:通常需要藥物搭配生活調整。
- 平均 ≥130/80,且醫師用 PREVENT 工具估算你的10 年風險 ≥7.5%,或你已經有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曾中風者:常會建議開始藥物。
- 風險 <7.5%:先做生活調整 3–6 個月;若仍 ≥130/80,再考慮藥物。
- 第 2 期(≥140/90)常用「一顆兩種藥」的固定劑量複方(single-pill combo)幫助達標、也比較不會忘記吃。
細節請務必和醫師討論。 - 在家量血壓(HBPM)很重要:使用「上臂袖帶型」血壓計,依照醫療團隊的教學量測與回報。目前不建議依賴無袖帶(手錶型)裝置作為診療依據。
- 兩個常見檢查:
- 尿蛋白/肌酐比(uACR):現在所有高血壓患者都建議驗,早期找出腎臟問題。
- 醛固酮/腎素比(ARR):擴大篩檢「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例如第 2 期或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的人。
- 孕期與產後:懷孕期間達 140/90 就需要處理;可能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預防子痫前症;產後也要持續追蹤。
- 什麼時候要緊急就醫?當血壓>180/120,且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視力改變、說話困難、手腳無力等症狀,屬緊急,請立刻送醫。
在家怎麼量、怎麼做?
量血壓步驟(上臂袖帶型)
- 坐好、背靠椅背、腳踩地、手臂與心臟同高,安靜 5 分鐘再量。
- 每次量 2 次、間隔 1 分鐘,早晚固定時間量。
- 把數字記錄下來(或用血壓計記憶),帶去門診給醫師判讀。
生活調整(真的會降壓)
- 減鹽:一天鈉 <2,300 mg,越接近 1,500 mg越好;少外食與加工品。
- 體重:如果過重,先以減重 5%為起點。
- 運動:每週 75–150 分鐘(快走、騎車、阻力訓練都可以)。
- 少酒或不喝、管理壓力、睡眠充足、戒菸。
關於藥物
藥物的選擇與劑量,需由醫師/藥師依你的狀況(共病、腎功能、孕期等)評估。請不要自行停藥或改藥;有副作用就回診討論。
表格一:2025 vs 2017(美國指引新舊版差別)
面向 | 2025(AHA/ACC) | 2017(AHA/ACC) |
---|---|---|
高血壓分類 | 架構不變:正常/升高/第1期/第2期(130/80 為診斷門檻) | 首次把門檻下修至130/80,建立升高/第1期/第2期 |
整體治療目標 | 多數成人 <130/80(特殊情況個別化) | <130/80 主要著重高風險或已有心血管病者 |
第 1 期、低風險處置 | 先做生活調整3–6 個月;若仍 ≥130/80 → 可加藥 | 多以生活調整為主,未必一定加藥 |
第 2 期起始 | 偏好「單一錠雙方」(固定劑量複方) | 建議雙藥,但未特別強調單一錠 |
量測血壓方式 | 強調在家量測(HBPM)與團隊照護;避免依賴無袖帶裝置 | 強調正確量測與 HBPM,較少談無袖帶限制 |
針對孕期血壓 | 140/90 即需處理,強調產後追蹤 | 相對著墨較少 |
表格二:2025(美國高血壓指引)vs 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
面向 | 2025(美國 AHA/ACC) | 2022(台灣 TSOC/THS) |
---|---|---|
總目標 | 多數成人 <130/80(個別化) | <130/80,而且以家用血壓(HBPM)為準 |
診斷與分類 | 正常/升高/第1期/第2期(130/80 為門檻) | 分類一致,但更強調標準化 HBPM |
在家量法 | 建議 HBPM;避免依賴無袖帶裝置 | 推「722 協議」:連續 7 天、早晚各量 2 次、每次取 2 個讀值 |
第 2 期起始 | 單一錠雙方較易達標 | 若高於目標 20/10 mmHg,建議單一錠雙方起始;也可半錠調整 |
針對孕期血壓 | 達 140/90 就要處理;產後續追蹤 | 輕度孕期高血壓保留彈性;≥160/110 必須立即處理 |
參考資料
- AHA/ACC 2025 高血壓指引:Top Things to Know(專業版)
- AHA 一般大眾:Top 10 Things to Know
- AHA 新聞稿:新指引強調預防與早期治療
- AHA/ACC 2017 指引重點(PDF)
- 台灣 2022 高血壓指引(TSOC/THS,PMC 開放全文)
*本文為衛教重點整理,實際診斷與治療請依臨床專業評估;孕期與特殊族群請務必與醫療人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