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的熟齡朋友們,您是否曾想過:如果自己或伴侶健康惡化,需要醫療或長照協助時,究竟要準備多少錢才安心?這篇文章將帶您一步一步推算,並結合實際案例與圖表,讓您看懂退休後的財務缺口,提早做出規劃。
第一節:老後生活的可能花費面向
1. 基本生活保障
假設退休後過著不奢華但舒適的生活,包括飲食、房屋水電、交通與社交活動,每月約需35,000元。
項目 | 每月支出 (NT$) |
---|---|
飲食 | 12,000 |
交通與日常生活 | 5,000 |
水電瓦斯網路 | 4,000 |
社交與娛樂 | 6,000 |
其他雜支 | 8,000 |
合計 | 35,000 |
2. 醫療費用
年長者常見的高花費疾病包括失智症、癌症、心血管疾病。雖有健保,但自費藥物與輔助治療仍需自備。
疾病類型 | 每年額外費用 | 折算每月 |
---|---|---|
失智症照護(藥物+門診+輔具) | 180,000 | 15,000 |
癌症治療(標靶藥物+自費檢查) | 240,000 | 20,000 |
一般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等) | 60,000 | 5,000 |
3. 長照費用
根據「非健康平均餘命」推估,台灣 65 歲以上民眾平均需要 8 年的長照支持。若以家天使平台自費照顧服務估算(平日 8 小時、每小時 250 元),每月費用如下:
服務型態 | 單價 | 每月天數 | 總額 |
---|---|---|---|
平日 8 小時照顧 | 250 元/小時 | 22 天 | 44,000 |
平均每月費用 | 44,000 |
※ 可與政府長照服務/外籍看護/家庭照顧者排班搭配,彈性控制總開銷。
4. 其他可能費用
房屋修繕 每 5 年約 200,000 元
旅遊與休閒 每年約 50,000 元
家庭支援 子女婚嫁、孫輩教育等視家庭情況預留
緊急預備金 建議 6–12 個月生活費
第二節:熟齡族的財務規劃方向
1. 投資與資產配置
年長者應採取穩健策略,降低高風險標的,但又需要把有一定比例的成長性資產以應對外來市場變化,比例來說,會建議身邊至少保有10~20萬可以立即運用的現金,搭配定存做保險的資產,另外透過配息型ETF或債券(例如美債)來創造定期的現金流做日常花費之用,最後建議保留10~20%的成長型資產,例如質優的個股、市值型或主動型ETF來因應通膨,整體建議配置如下:
資產類別 | 參考比例 | 主要目的 |
---|---|---|
現金與定存 | 30% | 應急/短期支出 |
債券或債券型基金 | 40% | 穩定現金流 |
配息型 ETF | 20% | 定期配息補日常 |
股票/市值型或主動型 ETF | 10% | 對抗通膨的成長性 |
2. 安養信託
大家常聽到的以房養老只是安養信托的一種,實際上,安養信託可以信託的種類非常多元,主要分成動產跟不動產兩大類。
- 以動產為標的之信託,包括現金信託、股票(有價證券)信託、退休金信託、保險金信託等。
- 以不動產為標的之信託,包括土地房屋信託、地上權信託等。
由受託人依信託契約之約定,將資金交由銀行以「生活/醫療專款」管理,可指定撥款條件(如醫療單據、照顧合約)。能降低詐騙風險,也能避免家人誤用。
安養信託會產生的相關費用,以《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之公告做參考:
- 簽約手續費:1000元
- 信託管理費:一般會有三種收費條件,資金累積期、資金給付期、最低月管理費,一般約在0.15%~0.5%
- 修約手續費:1000元
*相關費用依照實際信託銀行為準,以上資訊僅做推估之用。
3. 遺產與資產傳承
規劃遺囑、公證、保險受益人與贈與節稅,越早準備越能避免爭議。
主要分成
- 自書遺囑:最經濟實惠,但可能因疏忽造成遺囑無效。
- 公辦遺囑:有堅強之法律效力,公證費用按標的之金額或價額收取,最低1000元起,如附加強制執行條款者,加收二分之一
- 代筆遺囑:適用於無法親自書寫的立遺囑人,須3名以上見證人見證,費用約1萬至1萬5千元。
4. 家庭與專業諮詢
固定召開家庭會議,將「帳務摘要表」與「資源清單」列印存檔;每年與理專、會計師、律師檢視一次。
第三節:最後統計總結
費用類別 | 每月金額 (NT$) |
---|---|
基本生活 | 35,000 |
醫療(平均) | 10,000 |
長照 | 44,000 |
其他 | 5,000 |
合計 | 94,000 |
假設每月退休金合計 25,000 元,每月缺口約 69,000 元;若以 20 年估算,總缺口約 1656萬 元。。若是想要更節儉點,也大概需要1,000 萬元左右的資產,因此為了老後生活,即刻起馬上行動吧!
貼心結論:透過 長照險/醫療險 分攤大額支出,並以 債券+配息型 ETF 產生現金流,搭配 安養信託 確保專款專用。提早規劃,就能讓自己與家人更安心。從 50 歲開始行動,才能在 70 歲後過得無憂。
最後更新::家天使
最後更新:2025-08-29|撰文:家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