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的秋冬來了,氣溫轉涼、呼吸道病毒升溫,對長輩與家屬而言,「早準備、少風險」最重要。這篇長者健康準備清單用最淺白的步驟帶你完成:流感、新冠、RSV 三支關鍵疫苗何時打、誰需要(也能同日不同手臂,左流右新)、肺炎鏈球菌與帶狀疱疹等加值接種怎麼排,外加慢性用藥與就醫小叮嚀、每天做得到的防跌運動與社交支持。家天使特別針對 60 歲以上長者與家屬:把疫苗、用藥、防跌與社交支持一次整理成「看得懂、做得到」的清單。更新:2025-09-09
提醒:本文提供一般健康資訊,不取代醫師專業評估。涉及用藥或疫苗,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排序與時程。
一張表看懂 —— 秋冬疫苗懶人包
疫苗 | 適用對象 | 劑次/間隔 | 建議時程 | 公費 | 可否同日接種 | 重點提醒 |
---|---|---|---|---|---|---|
流感 | 65+ 與高風險族群優先 | 每季 1 劑 | 10 月起盡早接種 | 多數 65+ 可公費 | 可與新冠、肺炎鏈球菌同日不同手臂 | 高峰前完成,慢性病者優先 |
新冠 (JN.1 系列) | 65+、機構住民、免疫不全、孕婦等 | 距上次 ≥ 6 個月 | 10 月起分階段接種 | 限高風險族群 | 可與流感同日不同手臂 | 慢性病史請帶藥袋與過敏史 |
RSV | 60+ 自費;建議 75+ 或 60–74 有慢病評估 | 單劑 | 秋冬前或與醫師評估安排 | 自費(少數縣市專案補助) | 可與其他疫苗不同部位接種 | 可降低與 RSV 相關住院風險(族群差異) |
肺炎鏈球菌 | 65+(55–64 原住民亦可) | PCV13 → 間隔 ≥1 年 → PPSV23 | 與流感同日或秋冬前完成序列 | 符合對象可公費 | 可同日不同部位 | 先 13 價後 23 價;高風險者間隔可縮短 |
帶狀疱疹 | 50+ 自費(部分補助) | 2 劑,相隔 2–6 個月 | 全年可接種 | 多為自費 | 可與其他疫苗不同部位 | 免疫低下者優先考慮 |
*實際資源、開打日期與公費資格依各縣市公告;請以當地衛生局/院所資訊為準。
二、把「三支關鍵疫苗」排進行事曆
流感疫苗
- 每季 1 劑;65+ 與慢性病優先。
- 建議 10 月起盡早接種,趕在流行高峰前。
- 可與新冠同日不同手臂接種。
新冠疫苗
- 距離上次接種 ≥ 6 個月再追加。
- 65+、機構住民、免疫不全與孕婦為主要對象。
- 門診攜帶藥袋/過敏史,討論同日接種可行性。
RSV 疫苗
- 60+ 可自費;75+ 或 60–74 歲合併慢性病者優先評估。
- 單劑;可與其他疫苗不同部位施打。
- 與醫師討論季節、價格與效益。
三、別漏掉的兩支「加值疫苗」
肺炎鏈球菌(PCV13→PPSV23)
65+ 依序完成 13 價後接續 23 價(一般間隔 ≥ 1 年;高風險可縮至 8 週)。可與流感同日不同手臂。
帶狀疱疹(Shingrix)
50+ 自費兩劑,相隔 2–6 個月。多縣市有補助方案,請洽所在地衛生局或院所。
四、就醫與用藥:秋冬前的「補給包」
- 慢性處方:血壓、血糖、心臟/腎臟等常用藥至少備齊 1–2 個月。
- 常備藥:退燒止痛、喉片、腸胃藥、口罩與家用快篩。
- 門診計畫:與醫師討論疫苗排序、是否同日施打、RSV 是否適合。
五、日常防線:把風險降到最低
外出與聚會
- 人潮密閉或有人咳嗽時佩戴口罩、勤洗手。
- 室內保持通風;生病時在家休息。
運動與防跌
- 每日 30 分鐘活動;每週加入 2–3 次下肢肌力+平衡訓練。
- 家中浴室防滑、夜間感應燈、收妥電線與地毯邊角。
功能自我檢測
- 每半年檢查 認知/行動/營養/聽力/視力/情緒。
- 家屬可用手機或 LINE 幫忙記錄與追蹤。
社交與心情
- 每週固定 1 次社團或志工時段。
- 家人排班陪伴外出、散步或市場買菜。
六、兩週內可以完成的「實作版行動表」
- 預約:把流感+新冠安排同日不同手臂;RSV 視情況一併或隔週。
- 備齊:健保卡、慢性病卡/藥袋、過敏史列表。
- 藥品盤點:補足處方與常備藥;貼上「生病日用藥守則」。
- 居家巡檢:浴室防滑、夜燈、止滑拖鞋、清理雜物。
- 安排社交:把志工或聚會固定寫進行事曆。
七、常見問答(精簡版)
Q1:疫苗可以同一天打嗎?
可以。流感與新冠可同日不同手臂接種;肺炎鏈球菌亦可同日不同部位。若擔心不適,可分開數日完成。
Q2:RSV 是不是人人都要打?
不是。成人 RSV 目前多為自費。建議 75+,或 60–74 歲且有慢性病/長照機構住民,與醫師共同評估是否接種。
Q3:為什麼要優先打流感與新冠?
秋冬傳播強、長者合併慢性病較多,一旦感染更易重症。盡早接種能在流行高峰前建立保護。
小叮嚀:感到胸痛、呼吸困難、高燒不退、意識不清或嚴重脫水,請立刻就醫或撥打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