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心!聽力缺損為矯正會增加失智風險
近年的大型研究陸續指出:聽力缺損與認知退化/失智、憂鬱、社會孤立、跌倒、心血管風險與死亡率上升有關;在高風險族群,積極處理聽力(例如選配合適的助聽器、訓練溝通策略)有助於放緩認知衰退的速度。把聽力照護納入日常健康管理,是守住生活品質與安全的關鍵。
風險面向 | 研究重點 | 日常影響 |
---|---|---|
認知/失智 | 聽力差與失智風險上升;高風險族群使用助聽器與策略訓練,可減緩數年內的認知退步 | 對話吃力→社交退縮→腦部刺激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
情緒/社會參與 | 憂鬱與社會孤立風險上升,使用輔具與環境調整能改善參與度 | 越來越少參與聚會、誤會對話、挫折感增加 |
跌倒與安全 | 跌倒風險顯著提高;與前庭、注意力與環境聲線索有關 | 過馬路、走樓梯、夜間起身風險增加 |
心血管/死亡率 | 中風與冠心病風險上升的關聯被觀察到;規律使用助聽器與較低死亡風險相關 | 共病負擔加重、住院與急診風險增加 |
重點:不要把「聽不清楚」當成正常老化。越早檢查、越早介入,越能維持安全與自立。
二、聽力缺損怎麼辦:就醫與聽力檢查流程
- 掛耳鼻喉科:描述你的聆聽困難(在哪些情境最辛苦)、是否耳鳴或耳悶。
- 基礎檢查:純音聽力(空氣/骨傳導)、語音測試、鼓室圖與聽反射;必要時做耳聲發射(OAE)與聽性腦幹反應(ABR)。
- 醫師評估:排除可逆原因(耳垢、急性中耳炎、突發性聽損等),並說明是否適合配戴助聽器或轉評估人工電子耳。
- 轉介聽力師:進一步選配與驗證(見下節)。
健保要點:多數必要的檢查在醫師評估下由健保給付;助聽器本體通常不在健保給付,但未成年重度雙側聽損之人工電子耳有擴大給付規範(依最新公告)。實際以健保署與醫療院所說明為準。
檢查項目 | 要了解什麼 | 用意 |
---|---|---|
純音聽力 | 不同頻率的最小可聽聲音(門檻) | 畫出聽力圖,判斷程度與型態(感音/傳導/混合) |
語音測試 | 分辨詞句的能力 | 了解日常「聽懂」的難度,作為選配目標 |
鼓室圖/反射 | 中耳壓力與傳導狀態 | 辨識是否中耳積液或耳壓異常等可逆因素 |
OAE/ABR | 耳蝸功能與聽覺路徑反應 | 輔助幼兒或無法主動測試者、或鑑別診斷需要 |
三、聽力師是誰?能幫你做什麼
在台灣,聽力師需通過國家考試並完成執業登記。服務內容包含:聽力評估、助聽器與相關輔具選配、實耳測量(REM)驗證、前庭功能檢查、手術(如耳蝸)前後評估與聽覺復健等;同時也會教你溝通策略與環境調整,協助家屬一起改善日常聆聽品質。
四、助聽器與聽覺輔具:種類總覽與選擇重點
類型 | 誰適合/優點 | 可能限制 |
---|---|---|
耳掛式(BTE)/受話器外置(RIC) | 涵蓋聽損範圍廣、降噪與方向性成熟、維修便利 | 外觀較明顯;RIC 耳塞與濾網需定期清潔更換 |
耳道式(ITE/ITC/CIC/IIC) | 隱蔽性高、風切聲較少 | 體積越小越考驗手部靈活度與自理保養 |
CROS/BiCROS | 單側幾乎聽不到者,把壞耳聲音無線傳到好耳 | 聲音方向感仍有限制,需試戴評估情境效益 |
骨傳導系統(植入或貼附式) | 繞過外/中耳,直接震動顳骨刺激內耳 | 需手術或配戴固定方式;適應症須專業評估 |
人工電子耳(耳蝸)/電聲混合 | 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電聲混合兼顧低頻自然聽感+高頻清晰 | 需手術與復健;健保與年齡規範依公告與個案評估 |
選擇前先想這 6 題
- 在哪些情境最難聽懂(家裡、餐廳、開會、戶外)?
- 外觀接受度與操作能力(電池/充電、清潔保養)?
- 是否需要穩定的手機/電視串流(藍牙)?
- 是否單側重度或傳導性問題,需要 CROS/骨傳導?
- 預算與補助後自付額可接受範圍?
- 可否安排試戴、明確保固與退換條款?
五、選配與驗證:為什麼需要「實耳測量(REM)」
- 耳鼻喉科評估:排除可逆疾病,完成聽力圖與必要檢查。
- 需求訪談與試戴:鎖定情境、外觀與操作偏好,初步設定。
- REM 驗證:在耳道放細管麥克風,量測你耳內的真實聲壓,對照處方目標微調——確保不是只把聲音變大,而是在對的頻率給對的音量。
- 情境調校與策略:面對面說話、降低背景噪音、善用字幕與語音轉文字。
- 追蹤:初期 2–4 週回診一次,之後每 3–6 個月定檢。
小撇步:選配前問清楚「試戴條件、退換條款、保固維修」及是否提供 REM 報告。
六、助聽器相關補助(2025 年版)
輔具補助:請以社會及家庭署之「輔具資源入口網」與各縣市社會局最新公告為準。常見路徑如下:
步驟 | 要點 | 相關文件 |
---|---|---|
1) 資格確認 | 是否為身心障礙(聽覺功能障礙)或符合地方長者補助條件 | 身心障礙證明/地方資格認定 |
2) 醫療文件 | 近 3–6 個月診斷與聽力圖(含 500/1000/2000/4000 Hz 平均) | 耳鼻喉科診斷書、聽力檢查報告 |
3) 輔具評估 | 合格輔具中心或評估人員開立報告;部分機型需效益驗證 | 輔具評估報告、效益驗證表 |
4) 申請審核 | 檢附合格供應商報價與許可字號,向區公所/社會局送件 | 報價單、產品許可證、申請表 |
5) 撥付或實物給付 | 核定金額或項目;再次申請須符最短使用年限與資格 | 核定通知、撥付款或領用單 |
健保重點:必要之聽力檢查在醫師評估下可由健保給付;助聽器本體多不給付。
人工電子耳:針對未成年重度雙側聽損有擴大給付(第二耳)之規定;實際以健保署與衛福部最新公告為準。
七、新科技新趨勢
- LE Audio/Auracast:新一代藍牙,助聽器可在機場、教室、劇場等直接接收「公開廣播」的乾淨音源,居家串流延遲更低。
- 電聲混合(EAS/Hybrid)耳蝸:保留低頻自然聽感、以電刺激補足高頻,噪音環境的語音理解更好。
- 特定基因(如 OTOF)治療研究:針對少數先天性聽損的臨床試驗展現可望,但目前仍屬早期且適用族群有限。
八、行動清單(今天就能做)
- 預約耳鼻喉科:把最困難的聆聽情境列出來,一次說清楚。
- 和聽力師討論選配:試戴、確認操作方式與保固;需求寫成清單。
- 要求 REM 驗證報告:確定你耳內的實際聲音達到處方目標。
- 查詢補助:上「輔具資源入口網」+所在縣市社會局公告,盤點文件。
- 建立溝通策略:面對面、降低背景噪音、善用字幕與文字轉語音。
參考資料
- NEJM/ACHIEVE 隨機試驗:高風險族群之聽力介入可減緩 3 年內認知衰退。
- JAMA/失智可修正風險:聽力缺損為重要可修正因子之一。
- 系統回顧:聽損與憂鬱、社會孤立、跌倒與心血管風險上升。
- AAO-HNS、NIDCD、Cleveland Clinic:助聽器類型、選配與保養教育。
- 衛福部/健保署與社家署:聽力檢查健保要點、人工電子耳給付、輔具資源入口網與各縣市補助公告。
- Bluetooth SIG:LE Audio/Auracast 公開廣播規格。
註:各項給付與補助以健保署、衛福部與所在縣市社會局最新公告為準;本文為衛教資訊,非醫療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