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熟悉的旋律安定情緒、喚回節奏與笑容,讓照顧更溫暖、更有效。
手把手方式示範失智症音樂輔療(music-based intervention):從 理論與實證、家中聲學與器材配置,到 家屬與照顧服務員的帶領步驟、曲目挑選原則與安全注意事項與 FAQ, 幫助您在家也能安全、有效地運用音樂,穩定情緒、提升互動與生活品質。
一、什麼是音樂輔療?
重點 音樂輔療指的是運用熟悉且偏好的音樂做為刺激,協助失智症長者調節情緒、降低不安與躁動(BPSD)、促進溝通與參與。它可由專業音樂治療師進行正式治療,也可由家屬與照顧服務員依安全原則在日常運用。
- 形式:被動聆聽、跟唱哼唱、簡單打擊/拍手、搭配肢體律動或生活活動。
- 目標:放鬆與安撫、維持日常節律(起床/用餐/入浴)、促進記憶線索與社交。
- 原則:個別化偏好、低音量、短時段、漸進式。
二、音樂輔療的理論與實證基礎
2-1 理論基礎
情緒調節:熟悉旋律可啟動情緒記憶與獎賞系統,協助降低焦慮、煩躁與憂鬱。
節律同步:律動與拍點可協助建立日常節奏(起床、用餐、入浴、就寢),改善注意力與配合度。
2-2 實務成效(概覽)
面向 | 常見結果 | 典型做法 | 適用時段 |
---|---|---|---|
情緒/行為(BPSD) | 焦慮、躁動、拒抗下降;情緒穩定 | 個人偏好歌單、慢節奏舒緩曲 | 入浴、更衣、晚間日落不安時段 |
溝通/社交 | 主動開口與眼神交流增加 | 跟唱、合唱、小組接龍歌詞 | 陪伴對話、家族聚會、復健前暖身 |
功能/參與 | 參與度提高、動機提升 | 拍手打節奏、簡易樂器(沙鈴) | 日常活動(摺衣、擦桌、散步) |
註:實際效果會受個別差異、聽力狀況與帶領品質影響。
三、家裡如何做聲學/器材配置
音量:建議 40–50 dB,能清楚但不刺耳;開始前先測 10–15 秒觀察表情。
播放設備:藍牙喇叭/手機+小音箱;保持電線收納,避免絆倒。
空間:減少回音與噪音;遠離走道、廚房與開關門噪音。
安全:座位穩固、光線柔和;若搭配律動,確保地面防滑、旁邊有人看護。
曲目挑選原則(懶人包)
目的 | 建議曲風/速度 | 挑選重點 | 避免 |
---|---|---|---|
放鬆安撫 | 抒情、慢板(60–80 BPM) | 長輩熟悉的年代歌曲、清楚旋律 | 強鼓點、忽大忽小的動態 |
提升精神 | 中板(80–100 BPM) | 副歌易跟唱、歌詞正向 | 過快節奏或複雜編曲 |
活動配合 | 有穩定拍點 | 適合拍手/步行對拍 | 忽停忽快、現場直播干擾 |
四、家屬如何在家執行音樂輔療(曲目挑選+5 步驟)
- 建立偏好清單:詢問「年輕時最常聽的歌/歌手/節目」,先挑 6–10 首。
- 安全擺位:坐姿穩定、音源距離 1–2 公尺、音量先小後大。
- 溫和開場:先播最熟悉且正向的曲目(副歌清楚者佳)。
- 互動引導:邀請拍手/哼唱/回想歌詞情境;以情緒回應代替糾正。
- 收束與記錄:10–15 分鐘為一單元;記下最有反應的曲目與時間點。
小技巧:將「起床、入浴、用餐、就寢」各建立 1 條短歌單;以日常節律帶動穩定感。
五、照顧服務員帶領 SOP(含話術)
階段 | 重點與範例話術 | 紀錄要點 |
---|---|---|
前置(2–3 分) | 「我找到您以前常聽的那首歌,先小聲放,您聽聽看好嗎?」 | 情緒基線、音量、環境安全 |
帶領(10–15 分/單元) | 1–2 首重複播放至熟悉;邀請拍手/跟唱,留白讓長者主導節奏。 | 最有效曲目、反應(微笑/點頭/跟唱) |
收束(2–3 分) | 「剛剛那段副歌您唱得很有精神,下次我們再從這首開始。」 | 情緒變化、下次建議曲目與時段 |
專業分際:音樂治療屬專業評估與處置;日常運用請以舒緩與陪伴為主,避免強迫或過度刺激。
六、安全與風險管理
- 音量控制:避免超過日常談話聲;使用助聽器者請特別留意回授與不適。
- 個別化敏感度:若出現皺眉、躁動、掩耳、短促呼吸,立即暫停或換曲。
- 時段與頻率:每次 10–15 分,每週 3–5 次;晚間不安可用舒緩歌單。
- 合併律動:站立律動需旁人保護;地面防滑、穿著止滑鞋。
- 醫療共照:若有明顯 BPSD 或精神藥物調整中,建議先與專業團隊討論。
- 著作權/版權:公開播送與錄影上傳請留意權利範圍;家庭私領域播放較無虞。
紅旗警訊(請暫停並回報):持續不適或哭泣>5 分鐘、明顯躁動或攻擊語句、頭暈欲跌倒。
參考資料
- 王雅惠、陳慧珍(2017)。音樂治療對失智症患者情緒與行為之影響。《護理雜誌》,64(3),43–52。台灣臨床研究指出音樂介入可改善 BPSD。 全文連結
- 吳孟珊(2018)。音樂治療在社區失智據點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研究發現團體音樂活動能提升情緒穩定與參與度。 全文連結
- 陳怡君(2020)。音樂輔療對失智症長者焦慮之影響:個案研究。《長庚護理》,31(1),41–50。透過個別音樂輔療,減緩焦慮並促進語言互動。 全文連結
- 台灣失智症協會(2022)。音樂治療的力量:讓音樂陪伴失智者。協會衛教文章,介紹音樂在日常照顧中的應用與效益。 閱讀連結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失智友善資源-非藥物治療。官方資源整理,包含音樂、藝術、懷舊等方法。 官方連結
- 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音樂與失智:研究新趨勢。科普文章,整理研究指出音樂可延緩退化並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