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一直是許多中壯年家庭支柱倒下的主因之一,本篇從台灣地區真實數據為出發點,讓讀者可以清楚知道中風發生機率、年齡分布、住院人數與再中風風險, 並透過知曉中風症狀 的識別、 缺血性中風 的風險控管,以及 中風復健 的實證作法,提供家屬和病人具體可行的策略與觀念。
A. 台灣的中風風險與年齡分布
終生風險與死因地位
國健署與衛福部統計長年指出:腦中風終生發生率約 1/6;腦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十大死因前段班 [1][10]。
年齡分布
台灣資料顯示,60–79 歲為中風好發年齡層;男性整體風險略高於女性(不同亞型與疾病結構略有差異)[2]。
腦中風分類與比例:依台灣在地研究
分類 | 說明 | 比例(概估) | 重點/備註 |
---|---|---|---|
缺血性中風(腦梗塞) | 腦血管被血栓/栓子堵塞導致腦部缺血。 | 約 70–75% | 多項台灣資料與衛教文件指缺血性占多數;北榮/台大長期趨勢亦顯示腦梗比例 ~70–73%。[1][2][3] |
出血性中風—腦內出血(ICH) | 腦內小動脈破裂導致實質內出血。 | 約 20–23% | 院內與全國資料顯示 ICH 比例約二成上下,且有長期下降趨勢。[2][3] |
出血性中風—蜘蛛膜下腔出血(SAH) | 常見因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 | 約 4–5% | 台灣研究指 SAH 約占所有中風的 ~5%,年齡較 ICH/梗塞更年輕、女性略多;為重症型態。[3][4][5] |
B. 每年因中風住院與就醫狀況(依健保資料)
項目 | 數字/描述 | 來源 |
---|---|---|
急性「缺血性」中風住院 | 111年「腦血管疾病」門住診就醫人數約44.7萬人,其中因缺血性腦中風住院計3.8萬人 | [3][7][8] |
腦血管疾病死亡 | 111 年約 1.2 萬人(十大死因第 5 名;約每 42 分鐘 1 人) | [9] |
中風住院天數 | 根據110年的健保資料,腦中風住院病患的平均住院天數約18.6天,其中急性缺血性中風約16.4天,出血性中風則約24.1天 | [11] |
註:不同資料口徑(診斷定義、是否僅計「急性缺血性」等)會造成數字差異;本文一致採用「來源可追溯」之官方/學會/同行評審研究。
C. 台灣的「再中風」風險與趨勢
全國性資料(2000–2011)顯示:一年再中風率由 9.6% 降至 7.8%,呈下降趨勢;同期首次缺血性中風發生率亦下降約 9% [4][5]。這與危險因子控制、藥物與急性期再灌流治療等整體進步相關。
D. 目前醫學實證:如何有效降低中風與再中風?
1) 辨識中風症狀是早期關鍵
家屬與一般民眾需熟記 FAST 口訣:
F = 臉部不對稱、A = 手臂難以舉起、S = 說話不清、T = 記錄時間並立即就醫。 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症狀,都應視為急性中風可能,立刻 119 就醫。延誤時間會讓腦細胞不可逆壞死。
2) 生活型態與「三高」控制(初級+次級預防的共同基礎)
- 血壓:多國/學會建議既往缺血性中風或 TIA 個案,目標可考慮 <130/80 mmHg(依個案調整)[6];國健署一般族群建議 <140/90 為基本門檻 [1]。
- 血脂:高強度他汀可降低再發風險;LDL-C 目標依危險等級下修(臨床常見 <70 mg/dL 之積極目標,依醫囑)[2][6]。
- 血糖:糖尿病者建議維持 HbA1c <7%(依個案/低血糖風險調整)[1]。
- 戒菸、限酒、規律運動、體重管理、少鹽少油多纖:WSO 與國健署均列為核心策略 [1]。
3) 一般中風後的處置(盡快就醫,由醫師評估)
- 抗血小板:缺血性中風/TIA 的基礎次級預防。小卒中/高風險 TIA 的短期雙抗後續回到單抗,依指引與風險調整 [6]。
- 心房顫動 → 抗凝:口服抗凝劑(含 DOAC)可顯著降低再中風;起始時機與劑量依影像與出血風險調整 [12]。
- 頸動脈高度狹窄(症狀性):考慮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可降低再中風(依病灶部位與手術風險決策)[6]。
- 急性期再灌流時窗(健保):rt-PA 給付時窗延長至 4.5 小時(自 2023/10/1);取栓給付條件至 24 小時內(自 2023/11;須符合影像/臨床條件)[3][7][8].
① 幫家人建立「三高監測」與「用藥提醒」;② 依醫囑規律門診與抽血;③ 若出現 FAST 徵兆(臉部不對稱、手無力、說話不清、時間),立刻 119;④ 出院後 2 週內安排復健與用藥複診;⑤ 有照顧壓力,善用喘息/到府照顧。
E. 把握黃金復健期,強化中風復健以提升長期預後
在頭 3–6 個月期間,腦部具有最高可塑性,是 中風復健 的黃金時間。這時期若能積極進行物理、職能與語言復健,對恢復肢體功能、語言、吞嚥與自主生活能力的幫助最大。
常見問答(FAQ)
Q1. 台灣每年多少人因急性缺血性中風住院?
近年估計每年約 4 萬人;此為「急性缺血性」中風住院量的統計口徑,與「所有腦血管疾病就醫」不同 [3][7][8]。
Q2. 一年內「再中風」機率大約多少?可以降低嗎?
台灣資料顯示(2000–2011):一年再中風率由 9.6% 降至 7.8%,呈下降趨勢 [4][5]。可透過三高達標、抗血小板/抗凝、他汀與生活型態介入有效降低風險 [1][6][12]。
Q3. rt-PA 與「取栓」的時窗是什麼?
健保rt-PA給付時窗自 2023/10/1 起由 3 小時延長至 4.5 小時;取栓給付條件自 2023/11 起可至 24 小時內(需符合條件)[3][7][8]。若出現中風徵兆,請盡速就醫。
Q4. 我該把血壓控制在多少?LDL 要多低?
曾發生缺血性中風或 TIA 者,多數指引建議血壓可考慮 <130/80(個別化);LDL-C 目標依危險等級調整,臨床常見<70 mg/dL 的積極目標(遵醫囑)[6];國健署對一般族群的基本門檻為血壓<140/90、HbA1c<7%、LDL-C<100 [1]。
Q5. 中風復健要做多久才有效?是否拖到後期就沒用了?
雖然早期(特別是 3–6 個月)是 中風復健 的黃金期,但即使超過半年仍可以繼續訓練維持功能、防止退化。關鍵在於延續性、目標性與個人化介入。
參考資料 / 引用來源
- [1] 衛福部國健署:腦血管疾病(中風)衛教資訊;中風 8 大危險因子與三高控制(2024/05/30)。
- [2] 台灣腦中風流病綜述:Stroke: Morbidity, Risk Factors, and Care in Taiwan(2014)。
- [3] 健保署(英):NHI extends thrombolysis to 4.5 hours(給付時窗延長,2023/10/01)。
- [4] Lee M, et al. Trends in Incident and Recurrent Rates of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in Taiwan (2000–2011), J Stroke(2016):首次發生率下降 ~9%;一年再中風率由 9.6% 降至 7.8%。
- [5] Hsieh C-Y, et al. Registry-based stroke research in Taiwan(2018)—彙整台灣登錄與趨勢研究。
- [6] 台灣腦中風學會指引:2021 TSS BP Guideline(PDF);歐洲中風組織次級預防:ESO 2022(二級預防)。
- [7] Yahoo 新聞整理(引健保統計):每年約 4 萬人因急性缺血性中風住院(2023/09/26)。
- [8] 康健/台灣健康醫療網:Improved Outcomes from Extended Time Window Stroke Treatment;健保放寬給付報導(2023/10)。
- [9] 衛福部死因統計新聞稿:111 年腦血管疾病約奪走 1.2 萬人生命(2024/05/30)。
- [10] 衛福部與國健署中風/腦血管疾病專頁(終生風險約 1/6):中風預防人人有責。
- [11] 衛福部/健保署年報與統計:2024 衛福年報(含健保統計索引)。
- [12] 次級預防藥物共識(示例):ACC 2023:抗栓策略要點(搭配本土 TSS 與主治醫師評估)。
最後校閱:2025-10-01(Asia/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