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10/07
  

照顧父母的道路上:缺席的手足、家庭會議與家庭協議書

當面臨照顧難題時,每個家庭都有他的當手足缺席、媽媽心碎、而你獨自扛著照顧與溝通時——一場設計良好的家庭會議與一份清楚的家庭協議書,能把情緒化的拉扯,轉為可實行的合作。

關鍵字 家庭會議家庭協議書照顧溝通失智照顧家庭分工手足缺席

情境引言:缺席的手足

「姊姊早在二十年前就說過,等爸爸生病,她絕對不照顧。」當父親真的因中風合併血管型失智需要長期照顧時,姊姊完全缺席——不探視、不出錢、不出力。媽媽因此既悲傷又憤怒,甚至以「賣掉台南的房子」作為施壓手段;但理性盤點後發現,父母的退休金、儲蓄與保險其實足以支應照顧,只是媽媽真正渴望的是:被在乎、被陪伴

重點:許多家庭的衝突,不在「錢」本身,而在未被說出口的情感需求。家庭會議與家庭協議書,可以讓需求被看見、分工被說清。

為什麼需要家庭會議

1) 防止責任落在單一照顧者

照顧包含日常照護、醫療決策、財務安排與情緒支持。會議讓每位家人都能看見全貌與自己能投入的方式。

2) 把隱藏情緒說清楚

例如媽媽以金錢談判,真正想要的是女兒的關懷。把需求命名出來,衝突會明顯下降。

3) 讓缺席者也能「有參與感」

不勉強立刻照顧,可從低門檻支持開始:每月一次關心、協助行政、陪同就醫一次等。

4) 建立調整機制

照顧是動態過程,約定「每 3–6 個月檢討一次」,避免一次談不完的拉扯。

家庭協議書要寫什麼

家庭協議書不是法律契約,而是共識紀錄。好處是白紙黑字、減少誤會、可隨病況更新。建議至少包含以下要素:

  • 角色分工:醫療決策、看護安排、就醫陪同、餐食與家務、行政跑腿。
  • 經費來源與原則:優先使用父母退休金/保險/儲蓄;子女補位時的分擔比例與上限。
  • 替代支持:無法出力者可改提供情感支持、電話關懷、行政協助或交通接送。
  • 資訊透明:建立家庭 LINE 群或共享文件,明確更新就醫/開藥/費用。
  • 檢討時間點:固定每 3–6 個月召開家庭會議。
提醒:避免以威脅(如賣房)作為談判起點,容易激化關係並讓缺席者更遠離。

有效溝通的 3 個技巧(附話術)

1) 用「我」開頭,描述感受與需要

避免:「你都沒有來照顧!」
建議:「最近照顧覺得很吃力,我需要有人一週關心媽媽一次,讓她安心。」

2) 聚焦需求,不貼標籤

避免:「妳很自私。」
建議:「如果妳能每月一次打給媽媽,對她會是很大的支持。」

3) 設定「最小行動」門檻

  • 每月一次電話或視訊關心媽媽
  • 每季陪同一次門診/復健
  • 協助申請外籍看護/長照服務的行政流程

家庭會議 5 步驟流程

  1. 定時間與形式:找全員可出席的時段;異地者以視訊參與。
  2. 指派中立主持:可由衝突較少的家人、或請社工/個管師協助。
  3. 先談需求再談責任:先盤點病人與主要照顧者的需要,再分配資源。
  4. 形成書面紀錄:開會 24 小時內完成簡明紀要,全員確認。
  5. 約定檢討節點:每 3–6 個月更新一次,必要時臨時召開。
常見風險:一開始就談「誰出多少錢」,易升高防衛。建議先列出照顧項目與達成目標,再對應資源與分工。

可複製的分工與經費模板

一、分工表(示例)

照顧項目 內容說明 主要負責 備援/替代
醫療決策

門診/急診聯絡、手術與住院決策、藥物複核

我(次子) 表弟(醫事背景)
日常照顧

餵藥、衛教執行、行動安全、陪同復健

媽媽 家天使聘僱的照顧服務員
行政事務

長照申請、外籍看護聘僱、保險理賠、補助申請

我(次子) 姊姊(改以文件準備與進度追蹤支援)
情感支持

每月 1 次電話或視訊關心媽媽;群組回應

姊姊 我(提醒與安排視訊)

二、經費原則(示例)

費用類別 來源/比例 上限與調整 透明機制
日常照顧費 優先用爸爸退休金與保險給付;不足再議 每季檢討一次 共享試算表與發票影本
看護/機構費 以父母存款支應;必要時子女按比例補位 子女補位上限:各自月收入 X 10% 以內 每月 5 日前結算上月
醫療自費 先由保單/理賠;不足再由退休金 單筆超過 NT$20,000 需群組同意 共用雲端資料夾存證

三、家庭協議書(節錄範本)

對象 父親(中風合併血管型失智,中度)
會議日期 YYYY/MM/DD(線上/實體)
共識摘要
  • 以「減輕主要照顧者負擔、維持家庭連結」為目標。
  • 姊姊以「每月一次關心媽媽+行政協助」作為起點。
  • 經費優先使用父母資源,子女補位設定上限並每季檢討。
檢討時間 每 3 個月固定檢討,病情變動則臨時召開。
 

常見問題(FAQ)

如果手足堅持不參與,我還要繼續勉強嗎?

不建議以道德或親情威脅。先從「最小行動」開始(如每月一次關心、文件準備),尊重對方的界線,同時把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清楚寫入協議書,必要時引入第三方(社工、個管師)協助。

家庭協議書需要具法律效力嗎?要不要去公證?

多數家庭僅需共識紀錄即可,重點在透明與可追蹤。若牽涉重大財務或不動產,建議諮詢法律專業並評估公證或委託契約。

媽媽堅持用「賣房」施壓,怎麼辦?

先承接情緒,再轉譯需求:「我聽到妳很害怕沒人幫忙,其實妳最希望是被陪伴。」將「情感需求」放入協議書的「情感支持」條目,並同意固定關心頻率,通常能降低「賣房」的對抗性談判。

如何避免每次開會都變成吵架?

指定中立主持人、採用議程(先需求後責任)、每次會議限定 60–90 分鐘並以書面紀要收斂,24 小時內確認,並約定下次檢討日。

是否該先送機構或聘外籍看護?

依照照顧強度與可用資源評估;若財務可負擔且主要照顧者已出現明顯耗竭,及時引入外部人力可降低風險。可先短期喘息,再視情況調整組合(居家照顧+外籍看護/日照/機構)。

本文由家天使整理,目的在協助照顧者以家庭會議與家庭協議書提升合作、降低衝突。若需專人協助擬定協議與連結照顧資源,歡迎與我們聯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