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11/07
  

牙口照護系列二:小心!牙口不好會增加失智風險

很多家屬會疑惑:「牙齒掉幾顆,真的會影響大腦嗎?」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 牙齒缺失、咀嚼功能下降,與大腦退化與失智的風險有關。 雖然不能說「掉牙就一定會失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好好照顧牙齒與咀嚼力,是守護大腦的重要一環。

想鼓勵正在照顧長輩的你:與其害怕失智,不如從每天看得到、摸得到的「牙齒與口腔」開始, 一點一滴累積長輩的大腦保護力。

一、掉牙、咀嚼功能與大腦老化的關係

過去我們常把「掉牙」當成自然老化的一部分,但現在知道,牙齒缺失越多、咀嚼功能越差的人,罹患失智與認知退化的風險也越高。 國內外多項研究指出:

  • 牙齒掉得越多,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都比較容易退步。
  • 全口幾乎沒牙、咀嚼功能很差的長者,在多年追蹤後出現失智的比例明顯較高。
  • 即便裝了假牙,如果假牙不合、咬不穩,仍可能讓「咀嚼刺激」不足。

為什麼「咀嚼」會影響大腦?可以簡單從三個方向來理解:

  • 大腦血流:咀嚼是一種全身性活動,會增加腦部血流,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咬得少,大腦受到的刺激就變少。
  • 營養攝取:咬不動時,長輩常避開肉類、蔬菜,只吃軟爛精緻澱粉,導致蛋白質與維生素不足,影響神經與腦部代謝。
  • 社交與自信:缺牙影響外觀與說話,許多長輩因此不愛出門、不想跟人互動,而社交退縮本身也是失智的危險因子。

 

二、牙周病與全身發炎:為何會牽動大腦?

很多牙齒是「被牙周病害掉的」。牙周病不只讓牙齦紅腫流血、牙齒鬆動, 也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失智症有關。

可能的關鍵在於「慢性發炎」:

  • 牙周病造成的細菌與發炎物質,會經由血液在全身循環。
  • 長期輕微但持續的發炎,與大腦裡異常蛋白質堆積、神經退化有關。
  • 對於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長輩,更容易形成「共伴效應」,加速腦部退化。

換句話說,好好控制牙周病、減少口腔發炎,不只是保牙而已,也是在幫大腦降溫, 對預防失智與延緩老化都有加分效果。

 

三、銀髮族牙齒狀況與認知風險一覽表

以下表格不是診斷工具,而是幫助家屬用「牙齒與咀嚼」這個角度,初步評估長輩可能的風險層級, 作為是否需要更積極介入或就醫的參考。

牙齒與咀嚼狀況 可能影響 建議行動
大部分天然牙仍在,能吃多數食物 咀嚼刺激較佳,若口腔清潔良好,風險相對較低 持續定期洗牙、控制牙周病,維持多樣咀嚼與均衡飲食。
缺牙數量增加,偶爾咬不動某些食物 可能開始吃得比較挑,纖維與蛋白質攝取下降 評估是否需要局部假牙或植牙,並請營養師或醫師協助調整飲食。
多處缺牙,只有少數牙齒,常抱怨咀嚼困難 進食變慢、食慾下降,營養不良與認知退化風險增加 儘速牙科評估假牙或其他修復方式,同時注意體重與活動力變化。
幾乎全口無牙,假牙不合或不願意戴假牙 咀嚼刺激很少,容易只吃軟爛精緻食物,影響大腦與肌力 鼓勵重新評估假牙、改善配戴舒適度,必要時搭配咀嚼訓練與認知活動。
伴隨牙周病、口臭、牙齦長期紅腫 長期慢性發炎,可能與全身與腦部退化有關 加強口腔清潔,按牙醫師建議做牙周治療與追蹤。

 

四、日常可以怎麼做?從牙齒守護大腦

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等到出現失智症狀才開始擔心。以下這些日常小步驟,就是在替大腦慢慢「加保」。

1. 保住能保留的天然牙

  • 規律刷牙、使用牙線或牙間刷,至少半年洗牙一次。
  • 牙齒鬆動、咬東西疼痛、牙齦常流血時,不要拖,儘早看牙醫。
  • 控制慢性疾病(特別是糖尿病),對牙周病與牙齒保留也很關鍵。

2. 缺牙不要放著不管:考慮假牙或植牙

  • 缺牙超過半年、一年,都「勉強用旁邊牙齒咬」時,長期下來會讓整體咀嚼力下降。
  • 可以與牙醫討論活動假牙、部分假牙、固定假牙或植牙等選項。
  • 對高齡長者而言,決策重點不是「一定要植牙」,而是「恢復足夠、安全的咀嚼能力」

3. 練習咀嚼力,也練習大腦

  • 食物可以「軟中帶點咬勁」,而不是全部打成糊,讓嘴巴有機會工作。
  • 鼓勵長輩慢慢咀嚼,細嚼慢嚥,不只是消化好,也能增加大腦刺激。
  • 搭配認知活動(聊天、回憶、看照片、玩桌遊等),讓「吃飯時間」同時兼具大腦訓練與情感交流。

4. 留意營養與體重變化

  • 觀察長輩幾個月內是否「衣服變鬆」、「腰帶越來越緊不住」。
  • 如果體重持續下滑、活動力變差,要檢查牙齒與飲食是否是原因之一。
  • 必要時可請營養師協助,設計既好咬、又營養完整的銀髮飲食。

 

五、什麼情況要就醫或進一步檢查?

以下狀況若出現,建議不要只當作「老化正常」,而是把它當作一個「提醒」:

  • 半年到一年內,掉了好幾顆牙,或牙齒越來越鬆。
  • 咬東西常常疼痛,開始刻意避開某些食物。
  • 吃飯變得很慢,常把食物含在嘴裡不吞。
  • 家人發現長輩體重明顯下降、精神變差、活動量變少。
  • 同時出現記憶力變差、常忘記東西、情緒明顯變化等認知/情緒症狀。

這時候,除了看牙醫處理牙齒與口腔問題,也可以與家醫科、神經科或老年醫學科討論, 是否需要進一步做認知功能評估。越早發現,越有機會調整生活與治療策略。

 

牙齒健康與大腦老化常見問題 FAQ

Q1:牙齒掉幾顆,就一定會失智嗎?

不會。掉牙不是「一定會失智」的保證書,但的確是風險指標之一。 牙齒缺失越多、咀嚼力越差的人,統計上罹患認知退化與失智的機率比較高。 重點是看見風險後,積極在牙齒、飲食與生活型態上做調整,而不是單純恐慌。

Q2:裝假牙或植牙,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嗎?

假牙與植牙的重點在於恢復咀嚼功能。 如果假牙或植牙讓長輩「咬得動、吃得下、願意吃多樣食物」,那對維持營養、促進大腦血流與社交活動都有幫助, 間接就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仍需與牙醫與主治醫師共同評估。

Q3:長輩只吃軟飯、稀飯,會不會加速退化?

若是短期因手術、疾病、吞嚥問題而需要軟質飲食,是可以理解的。 但長期只吃很軟、幾乎不用咬的食物,口腔與咀嚼肌肉就越來越少被使用, 也比較容易營養單調。可以在安全前提下,慢慢增加「軟中帶點咬勁」的食物,讓嘴巴與大腦都持續工作。

Q4:咀嚼口香糖可以預防失智嗎?

有一些小型研究指出,咀嚼動作可以增加短暫的腦部血流與警覺度, 但單靠嚼口香糖,無法真正「預防失智」。 比較重要的是整體的口腔健康、完整咀嚼、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等多面向一起努力。

Q5:家人已經確診失智了,現在處理牙齒還來得及嗎?

一點都不晚。就算失智已經發生,改善咀嚼與口腔狀況,仍然能提升生活品質: 吃得比較好、比較有體力、減少疼痛與感染,也比較有精神參與復健與日常活動。 可以與牙醫師討論「在長輩可配合的前提下,做到最剛好的照顧」,不一定要追求最複雜的治療。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以下列出的研究與系統性回顧,說明了「牙齒缺失、咀嚼功能」與「認知退化、失智風險」之間的關聯, 讓我們更理解口腔健康對大腦的重要影響。

  • 1. BMC Psychiatry (2018) — Tooth los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牙齒缺失與失智症風險顯著相關 (OR ≈ 1.55)。 查看原文 (PMC)
  • 2.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21) —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n Tooth Loss With the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每少一顆牙,認知障礙風險約 +1.4%,失智風險約 +1.1%。 查看原文 (PubMed)
  • 3.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3) — Tooth loss and the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update. 彙整最新大型資料,發現牙齒缺失與阿茲海默症 (AD) 及血管性失智 (VaD) 均有顯著關聯。 查看原文 (Frontiers)
  • 4.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 Association Between Oral Health and Cognitive Status: A Systematic Review. 綜合多篇長期研究,指出口腔健康與認知功能退化之間的相關性。 查看原文 (PMC)
  • 5. Aging (Albany NY) (2020) — The relation of poor mastication with cognition and dementia risk. 探討咀嚼功能(不只是牙齒數量)與認知軌跡的關係,指出「咀嚼力下降」會減少海馬迴活化。 查看原文 (Aging-US)
  • 6.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20) — Periodontitis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長期追蹤顯示,慢性牙周炎與全身發炎反應會加速認知退化。 查看原文 (JDR)
  • 7. 台灣 Taiwan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2021) — 〈口腔健康與失智症之相關性探討〉。 台灣長期照護樣本研究指出:牙齒缺失與飲食適應困難的長輩,5 年內失智發生率顯著較高。
小提醒:上述研究多為關聯性分析,並不代表掉牙會直接造成失智, 但顯示牙齒健康是維持認知功能的重要保護因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