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11/07
  

牙口照護系列三:牙口不好的長輩,軟食、泥食與增稠劑怎麼選?

很多家屬在照顧時會問:「長輩牙口不好,是不是只能吃稀飯?」其實不一定。 牙口不好可以透過調整食物質地、烹調方式來改善,而需不需要增稠劑,則跟「吞嚥安全」更有關。 這篇文章陪你一步步看懂,讓長輩吃得安全、也吃得營養。

想先跟你說一聲辛苦了。願意為長輩思考「怎麼吃會比較安全健康」,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接下來就讓這份指南成為你每天備餐的小幫手。

一、牙口不好 ≠ 只能吃稀飯

很多家庭習慣只要長輩牙口不好,就改成每天白粥、稀飯、滷到很爛的菜。 雖然短期讓長輩比較好吞,但長期只吃很軟很糊的食物,可能會帶來幾個問題:

  • 咀嚼機會變少,嘴巴肌肉與咀嚥能力退化得更快。
  • 容易只吃到澱粉,蛋白質、蔬菜、油脂攝取不足,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
  • 吃起來沒口感、沒香氣,久了會更沒有食慾。

所以,比起「全部打糊」,更好的做法是:根據牙口與吞嚥能力,選擇合適的食物質地, 讓長輩還是可以享受「咬一咬、吃得到味道」的感覺。

 

二、食物質地怎麼選?軟食、碎食、泥食一覽表

可以先用「牙口能力」來分級,再依此調整食物。下面的表格提供你一個簡單參考:

牙口狀況 建議食物質地 適合食物範例 照顧小提醒
有多數自然牙,咬東西有點吃力 軟食(可用牙齒切斷) 軟飯、燉爛的紅蘿蔔、南瓜、煎蛋、燉魚、滷豆腐 避免太硬的肉塊、帶骨肉、花生、魷魚絲等。
缺牙較多,戴假牙或牙齦容易酸 碎食(食材切小、剁碎) 肉末豆腐、肉燥拌飯、蛋花粥、剁碎魚肉、蒸蛋、軟麵條 菜要煮軟再切碎,避免長纖維(如韭菜、芹菜整段)。
幾乎無牙、假牙不合或吃東西常喊痛 泥食/糊狀食 地瓜泥、馬鈴薯泥、濃湯、豆腐羹、細滑粥、果泥 盡量做成「看得出是什麼」的泥,而不是全部混在一起的灰色糊狀。
醫師或治療師評估有吞嚥困難 特製泥食+增稠液體 稠狀濃湯、蜂蜜狀或布丁狀的飲品 需依專業建議調整濃度,避免自行嘗試太稠或太稀。

1. 主食怎麼調整?

  • 白飯 → 軟飯 → 半粥 → 全粥,視咀嚼能力慢慢調整。
  • 麵條可煮軟一點,切短段,避免一口吸太長一條。
  • 麵包建議選軟吐司、避免乾硬、有顆粒的全麥麵包。

2. 蛋白質來源不能少

  • 蒸蛋、茶碗蒸、蛋花湯,是很好入口的蛋白質來源。
  • 魚肉可以先蒸熟,再去刺、壓碎;雞肉適合燉到軟爛後切絲。
  • 豆腐、豆漿、嫩豆腐料理(如麻婆豆腐少辣版)都很適合牙口不好長輩。

3. 蔬菜與水果也要聰明準備

  • 蔬菜可以先燙軟,再切小段或剁碎;根莖類(南瓜、地瓜)可做泥。
  • 水果可以選軟質,如香蕉、熟木瓜、熟番茄、燉煮蘋果等。
  • 不建議給較硬或有籽的水果(如硬梨、蓮霧、芭樂)直接生吃。

 

三、什麼情況需要使用「增稠劑」?

很多家屬會問:「牙口不好,要不要在湯或飲料裡加增稠劑?」其實, 需不需要增稠劑,關鍵不在牙齒,而在『吞嚥安全』

1. 可能需要增稠劑的狀況

  • 喝水、喝湯時容易嗆到、咳嗽。
  • 吞完水後,聲音變得沙啞、濕濁。
  • 常說「卡卡的」、「好像卡在喉嚨」。
  • 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為「吞嚥障礙」。

這時候,將液體調整為微稠、蜂蜜狀或布丁狀,可以讓長輩比較容易「感覺到」水流的位置,減少跑進氣管的風險。 食品級增稠劑通常是無色無味的粉末,可加在水、湯、牛奶、果汁中使用。

2. 什麼情況「先不要急著用」?

  • 只是牙齒不好,但喝水從來不嗆,也沒有吞嚥問題。
  • 長輩已經很不愛喝水,再把飲料弄得很稠,反而更不想喝。
  • 家屬完全不確定怎麼調濃度,只是聽說增稠劑比較安全,就隨意加。

如果只是單純牙口不好,通常先從「軟食、碎食」開始調整固體食物, 液體可以維持原狀。不需要每個牙口不好的長輩都用增稠劑。

小提醒:若你懷疑長輩有吞嚥困難,最安心的做法是請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做吞嚥評估, 再依專業建議使用增稠劑,而不是自己猜。

 

四、備餐與烹調的小技巧

以下幾個簡單的調整,可以讓牙口不好的長輩「吃得下、也吃得好」。

1. 利用烹調方式把食物變軟

  • 多用蒸、煮、燉,少油炸、乾煎、烤到很硬的料理。
  • 肉類先以醃、燉的方式,讓纖維變軟,再切絲或剁碎。
  • 蔬菜煮到筷子可以輕鬆夾斷,再切小段或剁碎。

2. 避免「高危險食物」

  • 黏又有彈性的:年糕、麻糬、湯圓(尤其是大顆的)。
  • 又硬又乾的:花生、堅果、魷魚絲、餅乾屑、硬餅乾。
  • 容易散成小顆粒的:花生粉、乾燥椰子絲、爆米花。

3. 讓餐桌變得更「好吃」

  • 即使是軟食或泥食,也可以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小份量擺盤。
  • 保留食物的原味與香氣,例如南瓜泥還看得出南瓜的顏色與味道。
  • 吃飯的時候,關掉過多干擾(電視聲音太大),讓長輩專心吃、慢慢吃。

4. 簡單的口腔與咀嚼小運動

  • 伸舌頭、左右移動舌頭、鼓腮、嘟嘴等,都是簡單的口腔運動。
  • 鼓勵長輩兩側牙齒都使用,不要永遠只用同一邊咬。
  • 若長輩願意,可以配合牙醫或治療師安排更完整的口腔肌肉訓練。

 

五、什麼時候要考慮就醫或吞嚥評估?

如果你在照顧過程中,發現以下狀況,建議不要只當作「老了正常」,而是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 吃東西或喝水常常嗆到、咳嗽,甚至臉色發青。
  • 吃飯變得很慢、常把食物含在嘴裡不吞。
  • 近期體重明顯下降、衣服越穿越鬆、精神變差。
  • 長輩開始排斥吃東西,說「麻煩」、「懶得咬」。
  • 吞嚥後聲音變啞、變得很沙啞或很濕。

這時可以先找家醫科、老年醫學科或主治醫師討論, 看是否需要轉介牙醫、營養師或語言治療師,做更完整的口腔與吞嚥評估。 越早介入,越有機會改善長輩的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牙口不好長輩飲食常見問題 FAQ

Q1:牙口不好是不是一定要把所有東西打成泥?

不一定。是否需要泥食,要看長輩的牙口與吞嚥能力。如果還能咀嚼,只是比較吃力, 可以先從軟食、碎食開始,不一定要全部打糊。真正需要泥食的,多半是牙齒非常少、假牙不合、 或已經合併吞嚥困難的長輩。

Q2:稀飯是不是比較好吞、比較安全?

稀飯入口是比較好吞,但若裡面的水分很多、米粒又懸浮在其中,反而可能讓水先滑進喉嚨, 增加嗆咳機率。對有吞嚥問題的長輩,醫療團隊有時會建議改為「較稠的粥」或「糊化飯」, 而不是完全水水的稀飯,這需要依照專業評估來調整。

Q3:增稠劑會不會很人工、很傷身?

醫療使用的食品級增稠劑,通常是根據安全標準製作的,例如以澱粉或膳食纖維類(如木糖膠等)為主, 在適當劑量下是安全的。不過,增稠劑的前提是「有吞嚥風險的人需要」,而不是人人都要用。 如果你有疑慮,可以與醫師、營養師或語言治療師討論。

Q4:牙口不好又不愛吃肉,怎麼補足蛋白質?

可以用更容易入口的蛋白質來源來補,例如蒸蛋、豆腐、嫩豆腐鍋、魚肉泥、豆漿、優格等。 也可以把肉絞碎、燉軟後加入粥或麵中,讓營養「藏在」看起來不那麼可怕的食物裡。

Q5:牙口不好、吞嚥不好,會不會就一定會吸入性肺炎?

不能說「一定會」,但風險確實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要及早調整食物質地、用正確姿勢進食、 適時使用增稠劑,以及在需要時找醫師與語言治療師幫忙。只要好好防範、及時處理, 還是可以大幅降低嗆咳與肺炎的風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