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政昇藥局授權轉載)鄰居王伯伯與王媽媽喜愛散步,老人家退休後時間充裕,常常可以看見兩老在住家附近的河堤走上一個下午,再披著夕陽餘暉漫步回家。
不過,熟悉的畫面變調了。起先,王媽媽跟我說,她發現王伯伯在看八點檔時,擱在腿上的手指開始不自覺地抖動,至於每天例行性的散步運動,王伯伯也越走越慢,昨天傍晚甚至在河堤上跌了一跤,額頭險些撞到路旁的座椅。
當晚用餐期間,王媽媽納悶著,一向協調性良好的枕邊人,怎會在河堤上跌跤。隔日一早,王媽媽越想越不對,便拉著王伯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檢驗報告出爐後,醫生診斷出王伯伯罹患了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s disease,又稱巴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那是什麼?他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怎會突然得病呢?」王媽媽不解地問醫生。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原因
→病因概述:醫生回答道:「一項刊載於《台灣醫學會雜誌》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每十萬名台灣人中約有147.7人會罹病。要留意的是,帕金森氏症的好發族群集中在50歲之後,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病。王伯伯快60歲了,本來就是高風險族群。」
「事實上,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所知是患者腦內生產多巴胺 (Dopamine) 的神經細胞退化所致,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未明。」
→患者的腦內發生什麼事:「生理學上,人類大腦中控制自主運動的單位稱為『基底核 (basic ganglia)』,它與腦中其他與運動相關的部位如運動皮質 (motor cortex) 相連,在基底核當中有個稱為『黑質 (substantia nigra)』的神經核團,簡單來說,神經核團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的神經聚集的區域。」醫生一邊說著,一邊將手邊的資料秀給王媽媽看。
過了一會,醫生繼續說明:「剛剛提到的黑質,其內部的神經細胞負責製造多巴胺,這種分泌物有助於大腦傳遞運動訊號。如果多巴胺分泌發生問題(低於正常人濃度80%),無法與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γ-氨基丁酸 (GABA)』取得平衡時,就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症狀,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
「大部分的患者是腦內黑質發生病變才罹病,所以又稱為『原發性帕金森氏症 (Idiopathic Parkinsonism)』。另外,40歲之前也有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醫學上稱為『早發性帕金森氏症 (Early Onset Parkinsonism)』,這種案例較不常見,但如果有動作變得緩慢、肌肉僵硬症狀,還是要就醫比較好。」
「原來如此。醫生啊!我家隔壁的謝太太也快60歲了,怎樣的徵兆代表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呢?我要趕緊告訴他!」王媽媽向醫生討教。
帕金森氏症的病程變化
醫生啜了一口茶,接著說:「根據宏恩亞爾分級法 (Hoehn and Yahr Scale),帕金森氏症依行動能力受損情況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顫抖,可觀察手部是否有不自然的抖動狀況。
●第二期:症狀開始蔓延至兩側肢體。
●第三期:患者尚能自理生活,但平衡感與行動能力已受影響。
●第四期:患者需要他人攙扶才可行動。
●第五期:患者幾乎需要全日仰賴輪椅,或者長期臥床無法行動。」
帕金森氏症常見的症狀
- 顫抖:肢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產生不自然抖動,如手指會有搓揉東西的動作。
- 僵硬:如四肢僵硬、駝背,以及缺乏臉部表情,又稱面具臉。
- 運動遲緩:想走卻無法走,或是以碎步行走。
- 姿勢不穩:腳步不穩,缺乏平衡感,甚至可能跌倒。
- 書寫障礙:書寫時字體越來越小。
- 溝通障礙:講話小聲、含糊、聲調無起伏。
- 感覺功能異常:嗅覺異常、肢體麻木等。
- 肌張力不全:持續性肌肉收縮,造成肢體不自主扭動。
-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如便祕、尿失禁、頻尿、性功能障礙等。
- 其他:憂鬱症、睡眠障礙等。
「多虧王媽媽眼尖,即早發現王伯伯的狀況並就醫,像王伯伯走路會跌倒,就是進入帕金森氏症第三期的訊號了。不過,某些因素也會產生類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像是常壓性水腦症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腦瘤、中風、頭部受傷、藥物使用、毒素(如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感染愛滋病毒或肺結核。建議有疑似症狀時,立即就醫才是正確的決定。」
「另外跟王媽媽報告,同樣是腦部退化疾病,但帕金森氏症常會被誤認為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從發病狀況來看,前者主要是肢體動作協調發生問題,後者則是認知功能與記憶力受損。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腦部缺乏足夠的多巴胺,而罹患阿茲海默症後,大腦會發生萎縮現象,其實兩者並不一樣。」
王媽媽回憶起王伯伯的異常狀況,原以為單純的老化現象,沒想到竟是帕金森氏症的警報。她點了點頭,並提問:「再請教一下醫生,帕金森氏症該怎麼治啊?」
治療與生活並行
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針對王媽媽的提問,醫生回答道:「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雖然我們無法停止神經持續退化,但可以透過藥物使患者維持日常活動能力。由於患者是缺乏多巴胺才生病,在治療概念上,就是以補充失去的多巴胺為主。目前使用的藥物大致有左多巴 (Levodopa)、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 (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COMT 抑制劑 (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抑制劑,COMT Inhibitors)、MAO-B 抑制劑 (單胺氧化酶 B 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阿曼他定 (Amantadine)、抗膽激素 (Anticholinergics) 等等。」
「另外,也可由醫生視患者情況實施手術治療,典型治療方式為在大腦中植入電極,直接刺激基底核,以彌補因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腦內運動訊號傳遞異常的狀況。」
<<了解更多帕金森氏症治療,可以參考:帕金森氏症治療:該吃藥還是要開刀?超音波聚焦燒融不開腦也能治!>>
日常保健一樣重要
「除了藥物控制外,日常保健亦不可少。在飲食方面,均衡飲食對帕金森氏患者至關重要,但是,為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效,患者應以低蛋白飲食為原則,若有便秘症狀,也可透過補充膳食纖維來舒緩。」
「此外,規律的運動也有助於帕金森氏症患者復健,像是慢跑、游泳、伸展運動、太極拳等等,其中太極拳能增加心肺功能及改善平衡能力。王媽媽可以考慮帶王伯伯從事這些運動,幫助他舒緩症狀、提升生活品質。相信只要按時服藥與適度運動,王伯伯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的。」醫生細心地向王媽媽解說。
在王媽媽的陪伴下,王伯伯每日按時服藥,同時參加社區的太極拳社團,雖然走得比較慢一些,但他的病情開始獲得控制。現在,我終於又能看見王伯伯踩著熟悉的腳步,與王媽媽一同走在河堤上,日日欣賞夕陽在河面塗上的一抹金黃。
【本文經政昇藥局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日常生活飲食與復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