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08/18
  

認識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徵兆、併發症以及如何預防|家天使

認識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徵兆、併發症以及如何預防|家天使

這篇文章寫給剛被告知「血糖偏高」的人、正照顧糖友的家人,以及想把健康主動抓回來的你。台灣約每 8 位成人就有 1 位與糖尿病同行,其中多數是第二型;它不像第一型是自體免疫造成的絕對胰島素不足,而是因為內臟脂肪、遺傳、年齡與生活型態,讓身體對胰島素「越來越不敏感」,常常在沒明顯症狀時就悄悄進展。被忽視的高血糖會慢慢傷腎、傷眼、傷神經、也提高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但好消息是——越早發現、越積極管理,越有機會把血糖拉回目標,甚至達到「緩解」。

接下來我們會用好讀、可實踐的方式,帶你看懂:第二型的成因與和第一型的差別、為什麼容易被忽略與常見警訊、高血糖會出現哪些症狀、台灣常見的併發症與比例、怎麼預防與治療、是否還有機會恢復,以及哪些情況可能危急生命。把複雜變簡單,和家天使一起,守住你與家人的健康。

重點先說:第二型糖尿病多半「慢慢來、沒感覺」,卻會長期傷血管、傷腎、傷眼。好消息是——越早行動,越有機會把血糖穩住,甚至達到「緩解」;你不需要背藥名,只要確實做好日常、配合門診追蹤,就非常有幫助。

 

一、什麼是第二型?跟第一型差在哪

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是:身體對胰島素不太敏感(胰島素阻抗),久了之後,胰臟也分泌不太夠。常見原因包含內臟脂肪太多、少動、飲食精緻化、睡不好、壓力大、年齡增加、家族體質等。

重點 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
為什麼會發生 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胰臟,幾乎不分泌胰島素 身體對胰島素不敏感+胰臟慢慢分泌變弱
發生年齡 多見於兒童與青少年,也可能任何年齡 多見於成人,年紀越大、越少動風險越高
發病速度 較快,症狀明顯 較慢、常沒感覺,容易被忽視
治療方向 一定需要胰島素 先從生活方式做起;是否用藥由醫師評估(盡量不在這篇談藥名)
 

 

二、為什麼容易被忽略?可以留意的糖尿病警訊

因為早期幾乎沒症狀,很多人是健檢才發現。請特別留意:

  • 口乾想喝、常跑廁所、容易餓、體重反而下降
  • 常覺得很累、注意力不集中、視線一陣一陣模糊
  • 小傷口好久才好、皮膚或泌尿道常反覆感染
  • 腳常麻、刺痛或像螞蟻在爬
40–64 歲每 3 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善用成人預防保健健檢;若你有家族史、腰圍過粗、曾被說「血糖邊緣」,建議更密集追蹤。

 

三、血糖很高時,身體會出現哪些症狀?

「三多一少」最典型:多喝、多尿、多吃、體重變少。還可能:口乾、疲倦、容易想睡、噁心、視力模糊、呼吸變快。如果嚴重到意識不清、抽搐、喘到說不出話,請立刻 119。

 

四、常見的併發症

糖尿病會慢慢傷害血管與神經。以下按「在台灣的負擔大小」概括說明:

併發症 重點 你可以做什麼
腎臟受損(到洗腎) 新發洗腎患者中,將近一半與糖尿病有關(台灣腎病年報)。 每年檢驗腎功能與尿蛋白;把血糖、血壓穩住。
眼底病變(視力受影響) 早期不痛不癢;規律眼底檢查可大幅降低失明風險。 診斷後先做一次眼底檢查,之後至少每年追蹤。
神經病變/糖尿病足 腳麻、刺痛、足部傷口難癒合,嚴重會截肢。 每天看腳、穿合適的鞋襪;門診請醫護幫忙做足部檢查。
心臟病與中風 糖尿病會大幅提高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風險。 同時顧好血壓、血脂、體重、運動與戒菸。
 

註:不同研究的數字會略有差異;趨勢與預防方向一致——規律追蹤、及早處理最關鍵。

 

五、日常怎麼做:7 個簡單可執行的步驟

  1. 每一天,動起來:累積至少 30 分鐘快走或等強度活動;每週加 2–3 次簡單肌力訓練(彈力帶、椅子站立)。
  2. 吃對主食:少喝含糖飲、少精緻澱粉,多全穀與蔬菜;飯量七分飽,外食先加一份青菜。
  3. 學會看自己的血糖:記錄空腹與餐後 2 小時血糖,找出「升糖地雷」。
  4. 體重與腰圍:先以減 5–10% 體重為目標;慢慢來,最能長久。
  5. 睡眠與壓力:固定作息、避免太晚吃;用散步/伸展/深呼吸紓壓。
  6. 不抽菸、少喝酒:保護血管與腎臟。
  7. 按時回診:把你的血糖記錄、問題清單帶著走,和醫護一起調整。
藥物相關細節請交給專業醫師;在這篇我們不談藥名,重點是把「日常」做到位。

 

六、就醫與追蹤時程建議(至少一年要檢查一次)

檢查/追蹤 建議頻率 目的
回診評估+血糖(含 HbA1c) 每 3–6 個月 看控制是否達標,調整生活與治療
血壓、血脂 至少每年一次(高風險更頻密) 保護心血管
腎功能與尿蛋白 至少每年一次 早期發現腎臟受損
眼底檢查 診斷後先做一次;之後至少每年 避免視力受損
足部檢查 每次門診請醫護幫忙看一下 預防足部傷口與截肢
 

善用成人預防保健健檢與各縣市的篩檢服務,省時又省錢。

 

七、得了就沒救嗎?談「緩解」

許多人在早期、配合體重管理與生活調整後,血糖可以回到目標,甚至達到「緩解」——一段時間內不用降糖藥也維持良好數值。這不代表「永久痊癒」,但只要維持好習慣,身體就能走在對的方向。

 

八、哪些情況要立刻就醫?

  • 極度口渴、尿量明顯增加、持續嘔吐、意識恍惚或昏睡
  • 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單側手腳無力或講話不清
  • 發燒不退、全身虛脫、傷口紅腫擴大或流膿
  • 血糖機讀值超高或「Hi」、或相反地嚴重低血糖而冒冷汗/昏厥

以上情況請立刻 119 或急診。不要自己撐。

 

延伸閱讀(家天使)

 

參考資料

  1. 國民健康署.糖尿病專區:診斷與衛教(持續更新)
  2. 國民健康署.2024 世界糖尿病日:成人盛行率與重點
  3. 國民健康署.定期監測並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2022-11-01)
  4. 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專區:判定標準與管理(持續更新)
  5. 台灣腎臟醫學會/國衛院.《2023 台灣腎病年報》:新發透析主診斷糖尿病占比
  6. 衛福部統計處.113 年國人死因統計(新聞稿)(2025-06-16)
  7.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 第 2 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含 2023–2024 更新章節)

 

醫療聲明:本文提供一般健康資訊,非個別診斷或治療;若有急性或持續症狀,請儘速就醫。

最後更新:2025-08-18|撰稿:家天使照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