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25/09/05
  

百歲人生來了:從「65歲退休」到「Evergreen 長青人生」的全新規劃

百歲人生來了:從「65歲退休」到「Evergreen 長青人生」的全新規劃

平均壽命持續上升,活到 100 歲不再只是想像。然而目前國家的法律、保險、醫療與社會制度,多半仍以「65 歲退休」為設計前提,今天(9/5),南山人壽與今周刊特別舉辦了永續健康趨勢論壇,主題就是「百歲人生 有備而來」,期望透過專家論壇,教導民眾用更務實的作法,將 50~80+ 歲視為「第二與第三個職涯高峰+健康再設計期」,用 Evergreen(長青人生) 的角度重整一生:健康、學習與工作、財務與保險、居住與社群、以及「照顧」, 不是失能才開始,而是從「亞健康」就啟動。

一、壽命上升與人口結構改變

近年台灣平均餘命恢復成長,顯示「長壽社會」是持續進行中的趨勢。長壽代表我們將擁有更長的健康與亞健康期, 也意味著:如果仍沿用「65 歲後全面退出工作、完全依賴退休金」的舊模式,財務、健康與照顧風險可能在後半生放大。

  • 壽命延長 ≠ 健康自動延長:需要主動投資「健康與能力」。
  • 家庭結構小型化、少子化:可供照顧的人力與資源更緊繃。
  • 公共與保險制度在調整中,但多以 65 歲為基準出發。

 

二、為什麼「65歲思維」已不夠用?

多數退休、年金、保險與人資制度仍以 65 歲為節點設計。這個框架在「平均壽命 70 餘歲」時或許合理, 當前卻可能帶來:過長的退休期(財務壓力變大)、技能與人脈停滯、 以及忽略「照顧與健康管理要前置」等問題。

論壇中,倫敦經濟學院教授 Andrew J.Scott就有提到,將 50~80+ 歲視為「第二與第三個職涯高峰+健康再設計期」:循環安排學習、工作型態轉換、慢病管理與照顧預防, 以多階段人生取代一次性「退場」。

百歲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 Andrew J.Scott多年來一直在倡導百歲人生的觀念,並有多本著作。(拍攝:家天使)

 

三、Evergreen 長青人生是什麼?

Evergreen(長青人生)強調「在更長的壽命中,維持活力、連結與價值」。它延伸自國際上逐漸形成的 Multi-stage Life(多階段人生)概念:在人生中多次交替「學習—工作—轉換—休整—再學習—再創造」, 而非一次性在 65 歲全面退出。

核心問題不再是「何時退休」,而是「如何在 100 年的生命週期中,反覆更新健康、能力、身份與人際網絡」。
百歲人生
論壇中,專家學者不斷強調照顧規劃的重要性。(照片從左而右分別是關渡醫院陳亮恭醫師、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倫敦經濟學院教授 Adrew J.Scott、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拍攝:家天使)

四、長青人生五大支柱

論壇中,不管是關渡醫院陳亮恭醫師、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都有特別提到,面對百歲人生的三大關鍵,財物安全、健康與長照,另外也特別提到,台灣民眾跟醫療都還在用器官或健檢的紅數字來看待健康這件事情,但是面臨百歲人生,反而該從「功能」的保存來做出發,舉例來說,吞嚥功能的保存、認知功能的保存、行走能力的保存等等,透過功能的保存來確保面對百歲人生一樣能夠維持自我照顧的能力。

小編特在統合了論壇中專家的的相關意見,整理出要達到長青人生的五大支柱。

  1. 健康與機能(Healthspan)

    • 50+年度健檢加上肌力、骨密度、口腔與吞嚥、視聽覺檢查;養成阻力訓練與平衡訓練。
    • 建立「個人健康儀表板」:血壓、血糖、BMI/腰圍、步數與握力,月度追蹤。
    • 慢病管理與用藥安全:固定就醫、用藥清單、家屬共識與備援。
  2. 學習與工作(Skills & Work)

    • 每 18–24 個月更新一次技能:數位素養、語言、跨域專長。
    • 設計「輕重交替」的工作節奏:兼職、顧問、創業、志工。
    • 職場友善:彈性工時、遠距、健康職務再設計。
  3. 財務與風險移轉(Finance & Risk)

    • 現金流三層:日常生活費、健康與照顧準備金、長壽風險資產。
    • 保險檢視:醫療險、長照險、癌症險、實支實付;年金現金流配置。
    • 建立「突發帳」:住院、短期照顧、臨時看護與交通。
  4. 居住與社群(Home & Community)

    • 從現在就做無障礙微改造:防滑、照明、動線、標示。
    • 社會連結是長壽護城河:每週固定社群活動與「目的感」。
    • 考慮未來選項:原地安老、近子女共居、社區型日照/共餐點。
  5. 照顧藍圖(Care Planning)

    • 文件先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 意願書、緊急聯絡卡、藥袋管理。
    • 人力備援:家庭內分工+外部專業(到宅照顧、臨時看護、醫院看護)。
    • 觸發條件:一旦進入「亞健康」或出現生活功能下降,就啟動「照顧評估 → 方案試行 → 回顧與調整」。

 

五、照顧不是失能才要做:從亞健康開始準備

家天使以實務經驗,將「照顧準備」分為四個層次,越早啟動,成本越低、生活品質越高:

  1. 健康期:建立健康儀表板、阻力訓練、睡眠與營養、慢病預防。
  2. 亞健康期:生活功能輕度受影響——先做到宅評估、環境小改造、日常陪診/陪訓練。
  3. 輕度依賴:短時段到宅照顧、日照或臨托、家屬喘息、營養與復能計畫。
  4. 中重度依賴:長時段或 24H 看護、跨專業團隊、失智/吞嚥/臥床照顧路徑。

這不是「一旦失能才開始」的旅程,而是「提早佈局、逐步調整」的長青人生設計。

 

六、系列延伸:50+財務規劃與花費試算

想把「百歲人生」化為具體數字?延伸閱讀:〈50+熟齡長者:花費面向與資產配置〉。 建議把那篇的年度生活費、醫療與照顧支出估算,與你的保險與投資部位併一張表檢視,找出缺口並設定「三層現金流」。

七、自我檢核:你準備好長青人生了嗎?

  • 我有一份「健康儀表板」,每月更新 5 個指標(血壓、血糖、腰圍/體脂、步數/握力、睡眠)。
  • 我每週至少 2 次阻力訓練與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
  • 我每 18–24 個月完成一次技能升級或證書。
  • 我掌握 3 層現金流,並為照顧與醫療建立「突發帳」。
  • 我的住家已完成 3 項以上無障礙微改造。
  • 我與家人談過 ACP / 預立醫療,並留下聯絡與藥袋資訊。
  • 我清楚 1–2 家可信賴的到宅照顧或看護服務窗口。

若有 3 項以上尚未完成,建議面對百歲人生,即刻開始規劃。

常見問答

Q1:幾歲開始規劃百歲人生最剛好?

越早越好。建議 45–55 歲先完成健康儀表板與保險/年金盤點;50–65 歲進行第二職涯與技能升級;65+持續「半退半學半工」。

Q2:「工作到 70、80」是不是代表更累?

不是延長同一份工作,而是「節奏與型態」調整:顧問、兼職、遠距、創業或志工,穿插學習與休整。

Q3:保險怎麼調?

先用三層現金流對齊生活費、醫療與照顧金流;再檢視醫療險與長照險是否能覆蓋「亞健康→輕度依賴」的缺口。

Q4:家中長輩已進入「亞健康」,第一步做什麼?

先做到宅評估與安全微改造;安排規律外出與復能訓練,必要時導入短時段到宅照顧或臨時看護,觀察回饋後再加時。

了解家天使如何陪你走長青人生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