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我們特別策劃一場「失智症主題電影展」線上單元,精選五部具有代表性的華語電影。這些作品從劇情片到紀錄片,甚至動畫,都以不同角度呈現失智症患者與家庭照顧者的日常、挑戰與溫情。
透過光影與故事,我們不僅能理解記憶流失背後的真實,也能思考:當家人面對失智症時,如何找到支持、分工與愛的力量?希望這份片單能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陪伴更多家庭照顧者走得更穩、更安心。
片名 | 片型 | 失智切入點 | 簡短介紹 | 適合觀眾/討論題目 |
---|---|---|---|---|
當愛來的時候 | 劇情長片 | 家中長輩出現記憶退化與照顧磨合 | 以家族日常描繪照顧中的愛與無奈,呈現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碰撞。 | 家屬、照顧者|如何在情緒與責任間找到平衡? |
爸,你好嗎? | 紀錄片 | 父親罹患失智後的家庭真實紀錄 | 以貼身視角記錄記憶流失的日常細節,讓觀眾理解照顧帶來的改變。 | 家屬、一般大眾|如何與失智共生活、建立支持系統? |
心靈時鐘 | 紀錄片 | 從患者視角體會「忘記/想起」 | 帶領觀眾走進失智者的主觀世界,培養同理與理解。 | 護理、社工、學生|如何用同理取代糾正? |
老大人 | 劇情長片 | 老化與記憶退化的真實樣貌 | 寫實呈現父子關係與照顧現場的不知所措,具高度代入感。 | 家屬、照顧者|如何啟動家庭會議與分工? |
幸福路上 | 動畫長片 | 阿嬤逐漸失智的象徵性描繪 | 用溫柔的動畫語言談記憶與家族,適合不同年齡理解。 | 親子、學校推廣|如何向孩子解釋記憶退化? |
《當愛來的時候》

透過三代同堂的互動,呈現當長輩出現記憶退化時,家人如何在愛與責任、傳統與現代間拉扯。觀影時可討論:怎麼安排分工與喘息?如何與長輩溝通而非爭辯?
《爸,你好嗎?》

貼近拍攝父親罹患失智後的生活,記錄被遺忘的片刻與仍然存在的愛。觀影時可討論:如何建立支持網絡、記錄照顧日誌、與醫療團隊合作?
《心靈時鐘》

帶觀眾走入失智者的主觀世界,學會減少糾正、增加提示與環境輔助。觀影時可討論:如何用標籤、作息表、簡化步驟,讓生活更有安全感?
《老大人》

刻畫老化與記憶退化帶來的無力與牽掛。觀影時可討論:家庭會議怎麼開?怎麼善用社區資源與喘息服務?
《幸福路上》

以動畫談記憶與成長,讓不同年齡都能理解「記憶衰退」的意義。觀影時可討論: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介紹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