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出現記憶退化、晚上常睡不好、白天容易煩躁時,不一定只能靠藥物。這篇用白話帶你認識 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從簡單好做的認知活動、音樂治療與回憶療法,到每週安排規律運動、調整作息與睡眠、善用資源做好居家照顧,搭配家屬照顧者的學習與分工,幫助情緒更穩、互動更好、生活更有節奏。文內附「1 個月實作課表」與「簡易追蹤表」,照著做就能看見改變。
重點是「規律、簡單、可持續」。多一點互動、多一點活動,日子會慢慢好過一些。
預約 家天使 照服員|到宅帶活動+安全陪伴 認知活動運動音樂/回憶穩定作息
先說重點:為什麼做這些事有用?
- 讓大腦持續被「友善地」啟動:聊天、唱歌、做手作,能刺激注意力、語言與記憶。
- 讓身體動起來:走路、伸展、簡單肌力,能幫助睡得更好、心情更穩、走路更穩。
- 讓生活有節奏:固定起床、曬太陽、安排白天活動,晚上比較好睡、白天比較不煩躁。
- 讓照顧更省力:有目標、有記錄,家屬知道什麼有效,照顧就不會只靠「撐」。
先排除不舒服:如果最近便祕、疼痛、感染、跌倒、忽然沒睡好,先找醫療人員處理,再來安排活動。
有哪些做法?(超實用總表)
做法 | 怎麼做 | 可能帶來的好處 |
---|---|---|
認知活動 | 每週 2 次、每次 45–60 分。用時事、圖片、小遊戲、說說今天,重點是互動與好玩。 | 注意力變好、表達更順、與人互動更主動,生活更有參與感。 |
規律運動 | 每週 3 次、每次 30–45 分:快走或室內踏步+簡單彈力帶肌力+平衡練習。 | 走路更穩、比較不跌倒、睡得更好、心情比較不鬱悶。 |
音樂時間 | 每週 1 次 30–45 分:唱熟悉的歌、跟著節奏敲打、輕鬆律動。 | 心情放鬆、減少煩躁與不安,也更願意開口互動。 |
回憶時光 | 每週 1 次 20–30 分:看老照片、聊過去的故事,做一本「生命故事書」。 | 人比較安定、說話更有內容,家人之間更親近。 |
日常小任務 | 每天安排 1–2 件簡單家事:澆花、摺衣、分類、擦桌。 | 有成就感、心情好、白天更有精神,晚上比較好睡。 |
作息與日光 | 固定起床時間;早上或白天曬太陽 ≥30 分;午睡不超過 30 分。 | 睡眠較穩定、晚上少翻來覆去,白天較不迷糊。 |
照顧者學習 | 學會觀察行為、情緒調節、求助資源與分工,必要時找專業人員到宅教學。 | 家屬壓力下降、溝通更順、整體照顧品質上來。 |
一步步怎麼做(白話版)
認知活動:像開小型「腦部健身房」
- 固定一組人,每週 2 次、每次 45–60 分,內容要簡單、好玩、能聊天。
- 流程範例:暖身(聊近況)→ 主題(時事、圖片、小遊戲)→ 收尾(今天最喜歡什麼)。
- 如果覺得吃力,降低難度、縮短時間,但要規律。
規律運動:安全第一、循序漸進
- 先熱身 5–10 分,再做快走/踏步 10–15 分、彈力帶或椅上肌力 10–15 分、平衡練習 5 分。
- 備好水、穿防滑鞋;暈眩、胸悶就停下,必要時請專業人員在旁。
音樂時間:用最熟的歌,最容易開口
- 準備一份「最愛歌單」(年輕時代的歌最有效),加入拍手、敲擊或輕微律動。
- 不求唱得準,求開心參與。
回憶時光:照片+故事書
- 找 10–20 張老照片,做成簡單相本;每次挑 3–5 張慢慢聊。
- 把說過的重點記起來,久了就有一本專屬的「生命故事書」。
作息與日光:白天亮、晚上暗
- 早上 1 小時內曬太陽或在明亮室內活動 30 分;晚上睡前 1 小時少看手機與電視。
- 午睡最多 30 分,避免越睡越累。
照顧者學習:不求完美,但要有方法
- 學會「先同理、再引導」:先接住情緒,再換活動或轉移注意力。
- 把有效的方法記下來,之後照著做,家人輪流分工。
1 個月範例課表
居家版(4 週漸進)
週 | 每天固定 | 本週重點 | 家屬/照服員要做的事 |
---|---|---|---|
第 1 週 | 固定起床時間、早上曬太陽 30 分、午睡 ≤30 分、傍晚伸展 10 分。 | 認識步調:回憶時光 1 次、音樂時間 1 次、簡單運動 2 次。 | 記下睡眠與心情;選 1–2 個「生活小目標」(如自己找手機)。 |
第 2 週 | 維持作息。 | 認知活動 2 次、運動 3 次;加一次家務小任務(摺衣/分類)。 | 看看目標是否太難,必要時調整。 |
第 3 週 | 安排一次外出(市場/公園)或邀朋友到家。 | 認知活動 2 次、快走或踏步 2–3 次、回憶或手作 1 次。 | 比對前兩週:煩躁少了沒?睡得比較好嗎? |
第 4 週 | 持續規律。 | 認知活動 2 次、運動 3 次、音樂 1 次;做「小成果分享」。 | 開家庭會議:哪些有用?下個月怎麼排? |
需要人陪做?可預約 家天使 ,由照服員在家帶活動與安全看顧。
機構版(可每 4 週循環)
日 | 09:00 | 10:30 | 14:00 | 15:30 |
---|---|---|---|---|
一 | 晨光散步 | 認知小組 A | 音樂律動 | 園藝/手作 |
二 | 肌力平衡 | 回憶時光 | 認知小組 B | 家屬時間 |
三 | 太極/伸展 | 個別日常練習 | 社交遊戲 | 放鬆呼吸 |
四 | 晨光散步 | 認知小組 A | 合唱/樂器 | 生命故事分享 |
五 | 平衡步道 | 家務模擬 | 認知小組 B | 影片懷舊 |
六 | 戶外活動 | 彈性時段 | 社區共融 | 靜態陪伴 |
日 | 彈性休息 | 宗教/心靈 | 家庭同樂 | 本週回顧 |
原則:活動要貼近個人興趣;每天都有社交互動;藥物使用定期檢視。
簡易追蹤表(兩週就能看出改變)
家屬觀察表(請在兩週內,每天 1 次勾選)
觀察項目 | 0(沒有) | 1(偶爾) | 2(常常) | 備註 |
---|---|---|---|---|
白天有活力(願意參與) | ||||
晚上好入睡(30 分內入睡) | ||||
夜間醒來次數(0–1 次為佳) | ||||
容易煩躁或大發脾氣 | ||||
走路穩定(少踉蹌) | ||||
與人互動(願意聊幾句) |
兩週後和第一天比一比:哪幾項變好了?哪幾項需要調整?
7 日睡眠小記錄(簡單版)
日期 | 就寢時間 | 大約幾分入睡 | 夜醒幾次 | 白天小睡(分) | 備註 |
---|---|---|---|---|---|
Day 1 | |||||
Day 2 | |||||
Day 3 | |||||
Day 4 | |||||
Day 5 | |||||
Day 6 | |||||
Day 7 |
看到成效的關鍵:規律最重要。若 2–4 週沒有改善,再調整內容或請專業人員協助。
常見問答
多久會看到改變?
通常 2–4 週,家人會先感覺到:比較願意參與、心情穩一點、晚上比較好睡。4–8 週後,走路跟互動也會更順。
一定要專業人員帶才行嗎?
不一定。家人就能做起來的很多:認知活動、音樂、回憶、作息調整。怕跌倒或不知道怎麼開始時,找照服員或治療師一起做會更安心。
可以和藥物一起嗎?
可以。先把生活作息與活動安排好,再和醫師討論藥物,通常效果更好、用藥也更精準。
家裡只有一位主要照顧者,會太累嗎?
先選 1–2 項最容易開始的(例如每天 10 分鐘伸展+每週一次音樂),成功後再增加。也可以預約照服員到宅分擔。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精選)
- NICE Guideline NG97: Dementia: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support。
- Woods B, et al.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Cochrane, 2023)。
- van der Steen JT, et al. Music-bas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Cochrane, 2017)與 Cochrane 摘要更新(2025)。
- Woods B, et al.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dementia(2018)。
- Ballard C, et al. WHELD 叢集 RCT(PLOS Med, 2018)。
- Graff MJL, et al. Community-based OT in dementia(BMJ, 2006);Wenborn J, et al. COTiD-UK(PLOS Med, 2021)。
- Livingston G, et al. START RCT(BMJ, 2013);6 年追蹤(Br J Psychiatry, 2020)。
- 運動統合:2023 系統回顧;2024 統合分析。
- 光照療法:2023 統合、2024 統合;對照 Cochrane 2014。
- 芳療:Ball EL, Cochrane Review(2020)。
- 量表原始文獻:NPI(Cummings 1994);Cornell(Alexopoulos 1988)。
最後校閱日期:2025-09-22|品牌名稱:家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