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1c 反映過去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本文依 2025 最新糖尿病文獻,釐清「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界線、成人與高齡者的個別化目標、HbA1c 與 eAG(估計平均血糖)換算與 Time‑in‑Range(TIR)觀念,並提供圖表與實用清單,幫你把數字用在生活上。
HbA1c 是什麼?為何代表 2–3 個月?
HbA1c 為紅血球上血色素與葡萄糖結合形成的指標,反映紅血球平均壽命約 120 天的長期血糖。它不受單次進食或情緒影響,適合用來評估整體控制。
換句話說:HbA1c 看長期,「每日血糖」看短期波動——兩者都重要。
怎麼解讀: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
分類 | HbA1c(%) | 備註 |
---|---|---|
正常 | < 5.7% | 建議持續健康生活型態 |
糖尿病前期 | 5.7%–6.4% | 飲食與運動介入、醫療追蹤 |
糖尿病 | ≥ 6.5% | 需由醫師確認與治療計畫 |
上述界線亦見於台灣國民健康署與 ADA 指引;診斷尚可用空腹血糖、OGTT 或隨機血糖+症狀等條件判定。
目標值:成人與高齡者的個別化設定
- 多數非孕成人:HbA1c < 7% 可降低併發症風險(依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 AACE 建議:在安全可行下,目標可≤ 6.5%;需評估低血糖風險與共病。
- 高齡者個別化(ADA 2025):
- 身體健康/功能佳:~7.0–7.5%
- 合併多重慢病/功能受限:~8.0%
- 非常複雜/衰弱:避免僅用 HbA1c 作為目標,重點在減少低血糖與症狀。
HbA1c ↔ eAG(估計平均血糖)換算與圖表
ADAG 研究提供常用換算:eAG(mg/dL) = 28.7 × HbA1c − 46.7
。下表為常見區間對照:
HbA1c(%) | eAG(mg/dL) |
---|---|
5.7 | ~117 |
6.0 | ~126 |
6.5 | ~140 |
7.0 | ~154 |
7.5 | ~169 |
8.0 | ~183 |

HbA1c 與每日血糖:認識TIR 與自我監測
HbA1c 是「平均值」,不顯示波動與低血糖。配合日常指尖血糖或連續血糖監測(CGM),可用 Time‑in‑Range(TIR) 目標追蹤控制品質:
- 多數成人:70–180 mg/dL 區間的TIR ≥ 70%,並減少低血糖時間。
- 高低血糖風險族群:可依專業建議調整門檻與比例。
什麼是TIR ?其他關聯指標
TIR 是「血糖落在理想區間的時間比例」。最常搭配 CGM 連續血糖監測來衡量,也可用較頻密的指尖血糖近似追蹤。 TIR 能補足 A1c 只看「平均」的限制,幫助看見每日波動與低血糖風險。
- TIR(Time in Range):血糖落在目標區間的比例(%)。常用區間:70–180 mg/dL(非孕成人)。
- TBR(Time Below Range):低於目標區間的比例(例如 <70、<54 mg/dL)。
- TAR(Time Above Range):高於目標區間的比例(例如 >180、>250 mg/dL)。
TIR/TBR/TAR 通常以 24 小時為基準計算;CGM 報告會顯示日/週/月的趨勢。
TIR建議目標(依族群)
族群 | 目標血糖區間 | TIR(區間內) | TBR <70 | TBR <54 | TAR >180 / >250 |
---|---|---|---|---|---|
一般成人(第1或2型糖尿病) | 70–180 mg/dL | ≥ 70% | < 4% | < 1% | < 25% / < 5% |
高齡/衰弱或高低血糖風險 | 依個別化目標 | > 50%(可放寬) | < 1%(越低越好) | 目標 0% | 依臨床調整,盡量降低高血糖時間 |
懷孕(含 T1D/T2D;部分 GDM 依醫囑) | 63–140 mg/dL | > 70% | < 4%(<63) | < 1%(<54) | < 25%(>140) |
以上為常用目標;實際門檻應由醫療團隊依病史、低血糖風險、年齡與生活型態個別化調整。
為什麼 TIR 很重要?
- 補足 HbA1c 限制:HbA1c 是「平均」,看不到每日波動與低血糖;TIR 能指出需調整的時段與情境。
- 與併發症風險相關:提高 TIR、降低 TBR/TAR,一般與較佳的血糖控制品質相關。
- 可操作、可回饋:搭配飲食、運動、用藥與作息調整,容易用數據追蹤成效。
TIR 小抄(快速版)
- 非孕成人:70–180 mg/dL ≥ 70%;TBR<70 <4%、TBR<54 <1%;TAR>180 <25%、TAR>250 <5%。
- 高齡/脆弱:先把低血糖壓到最低(<70 <1%、<54 0%),TIR 可暫定>50% 再逐步提升。
- 懷孕:63–140 mg/dL >70%,嚴格避免低血糖。
- 沒有 CGM?先增加指尖血糖測量(含睡前/半夜/運動後),與醫師討論是否導入 CGM,再用 TIR 追蹤。
過高怎麼辦:飲食/運動/用藥與衛教
- 飲食:均衡飲食與足量膳食纖維,注意份量與碳水化合物計算;戒菸限酒。
- 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阻力訓練與伸展,量力而為。
- 用藥:依醫囑規則服藥或注射,若常低血糖或波動大,回診討論調整。
- 併發症篩檢:牙周、眼底、腎功能、足部,每年至少一次(依醫師建議)。
FAQ
HbA1c 越低越好嗎?
不是。過低可能代表低血糖風險升高,需評估用藥與日常作息。請與醫療團隊設定「安全且可達成」的個別化目標。
多久驗一次 HbA1c?
多數病友每 3 個月一次;控制穩定者可每 6 個月一次,依醫師建議為準。
高齡家人該看 HbA1c 還是每日血糖?
兩者都要看。高齡族群更要重視低血糖風險,必要時以 TIR 與症狀為主、避免過度追求數字。
沒有 CGM 也能看 TIR 嗎?
可以用較密集的指尖血糖近似估算,但精準度有限;建議與醫師討論 CGM 的可行性。
TIR 和 A1c 要看哪個?
兩者互補:A1c 看長期平均,TIR 看每日波動與低血糖。實務上建議同時追蹤。
要把 TIR 提高,從哪裡開始?
從最常「出界」的時段下手(如清晨、餐後、運動前後),調整餐次內容、運動時機與用藥時程,並留意夜間低血糖。
參考資料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Older Adults; Glycemic Targets; Summary of Revisions)
- Nathan DM, et al. Translating the A1C assay into eAG. Diabetes Care. 2008.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eAG/A1C Conversion Calculator.
- 臺灣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糖尿病與糖化血色素衛教、糖尿病前期宣導頁
- AACE Comprehensive Type 2 Diabetes Algorithm(2023 更新)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