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只影響記憶與認知,更常伴隨行為與心理症狀(BPSD)。例如被害妄想、焦躁不安、囤積、攻擊行為,甚至性行為不當等,讓家庭壓力陡增。 面對這些狀況,關鍵不是「壓下去」而是「看見需求」:先排除身心不適與環境誘因,優先採用非藥物介入,必要時再和醫師討論藥物治療。
什麼是 BPSD?症狀如何隨病程變化
失智症的行為與心理症狀(BPSD)受疾病本身、身體狀況(營養不良、感染、脫水、便祕、尿滯留等)、心理疾病(憂鬱、焦慮)與社會適應(孤立、活動少、長期被責備)共同影響;病程越進展,表現會改變:輕度常見迷路、走失、憂鬱不安;中度常見攻擊、暴力、遊走、妄想;重度則以動機與自發性顯著下降為主。
被害妄想/懷疑
常見表現:懷疑食物被下毒、堅持當面拆封才敢吃;指控家人偷東西,夜間拍門指責家人要害自己等。
- 不爭辯、先同理:傾聽、認同其感受,再溫和轉移注意力(如拿出熟悉物品或回到熟悉空間)。
- 建立可預期的飲食流程(一起確認來源、當面拆封),降低不安全感。
- 記錄誘發時段與情境,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有身體不適或環境壓力源。
焦躁不安/情緒起伏
表現為來回走動、碎念或突然激動。可嘗試以熟悉的音樂、簡單家事、散步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同時減少噪音與爭吵。
囤積、藏放與不合宜行為
可能將食物藏在房間、撿拾物品囤積、甚至不穿衣物在家走動。遇到囤積,不要當面斥責或丟棄,而是在對方不在場時耐心整理;也可減少家中易收集的容器或紙袋數量。
攻擊/暴力傾向與居家安全
有些個案會懷疑有人闖入、在房內準備棍棒等。請優先處理居家安全:移除危險物、加裝簡易門窗安全鎖;家屬避免用強硬口氣對抗,先安撫與轉移注意力,再視情況聯繫醫療人員評估。
性行為不當的處理
可能在公共空間觀看色情影片、對家中年輕成員有不合宜肢體接觸。第一線原則是冷靜與轉移(給予隱私、導向其他活動),並加強家庭成員的自我保護與空間區隔;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藥物以降低過度性慾,預防憾事。
照顧者觀察重點與非藥物優先
- 仔細觀察:從表情、姿勢、作息變化找線索,思考「他為什麼用這樣的行為表達?」以利擬定對策。
- 理解個人脈絡:成長背景、職業、家庭結構與經濟狀況會形塑人格與應對模式,護理策略須量身調整。
- 尊重與接納:這些行為是疾病的一部分;先處理讓病人(或家屬)最痛苦的症狀。
- 需要時求助:可利用醫院失智照護諮詢門診,獲得跨專業團隊衛教與指導。
常見問答(FAQ)
家人一直說食物被下毒,怎麼辦?
不爭辯,先同理其恐懼,建立「一起確認、當面拆封」的飲食流程,並用熟悉物品/環境轉移焦點。若持續惡化,請與醫師討論是否有身體不適或憂鬱/焦慮共病。
囤積雜物讓家裡很亂,可以直接丟嗎?
避免在當事人面前處理,以免引發對立;請在對方不在時分批整理,並減少可囤積容器的數量。
性行為不當如何處理?
冷靜轉移,確保家中成員安全與隱私隔離;必要時依醫師評估使用藥物輔助。
何時該考慮用藥?
原則上以非藥物介入為先;若持續對安全與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再由醫師評估合適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