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知識庫

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
照顧部落格
2018/05/27
  

失智症末期照顧方法:該幫長輩裝鼻胃管嗎?(2025 更新)│家天使居家照顧

失智症末期照顧方法:該幫長輩裝鼻胃管嗎?(2025 更新)│家天使居家照顧

失智症晚期的病人因為病情發展可能出現無法進食的狀況,在過往就可能會考慮要使用鼻胃管,小編近年權威期刊/指南,針對「失智症晚期是否應放置鼻胃管(NGT) 或 胃造口(PEG)」整理最新證據:存活率吸入性肺炎壓瘡生活品質何時可考慮短期 EN(Enteral Nutrition,腸道營養)。並提供照顧者可行替代:「舒適進食(Comfort Feeding Only)安全進食(Risk Feeding)」,最後整理失智症晚期照顧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與照顧方法,期望透過家天使的整理,協助家屬能夠陪伴家人舒適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最後更新:(以各期刊與 ESPEN 指南為準)。

近年研究針對失智症病人使用鼻胃管怎麼說?(重點摘要)

  • 不增加存活:住院失智長者放置餵食管,未證實改善出院後或一年存活;手餵與鼻胃管一年的存活率差異不顯著。
  • 肺炎風險:多篇研究顯示鼻胃管組的肺炎風險較手餵高(特別是合併吞嚥障礙與進食行為問題的患者)。
  • 壓瘡與併發症:PEG 與 EN 相關研究顯示壓瘡風險與管路併發症增加、需要約束的機率上升,舒適度不一定較佳。
  • 指南立場ESPEN 2024 建議:重度失智或臨終階段不應啟動腸道/靜脈營養;僅在輕中度且可逆性問題下,短期、目標導向嘗試。

 

鼻胃管/PEG vs. 手餵:關鍵指標比較

指標 鼻胃管(NGT) / 胃造口(PEG) 手餵(Careful Hand Feeding)
一年存活 與手餵相當;多研究未見改善 與 NGT 相當
吸入性肺炎 較高(多數研究) 較低
壓瘡/併發症 壓瘡、管路併發症機率增加;可能需身心約束 較少管路併發症;需照顧人力
舒適度/生活品質 不一定較佳;有分泌物、阻塞、住院更換等困擾 多以舒適與互動為導向
照顧負荷 餵食時間短;但需管路照護與併發症處理 餵食次數多、人力需求高

結論傾向:手餵為優先;對於重度失智與臨終階段,不建議啟動 EN。臨床仍須依個案目標與價值觀共同決策。

 

何時「可以考慮」短期鼻胃管?(依 ESPEN 2024)

  • 僅限於輕度~中度失智,且主要因可逆因素(如急性感染導致攝取不足、短期術後恢復等)。
  • 時間限定的治療性嘗試,需明確目標(如體重止跌/營養指標改善),每週重估,未達標即撤除。
  • 重度失智或臨終階段不建議啟動腸道/靜脈營養;改以安寧與舒適照護為主。

重要:EN/PN 屬侵入性醫療,應先確認醫療適應症與病人的醫療意願(或代理決定),必要時進行時間限制試行與倫理/安寧會談。

 

舒適進食(Comfort Feeding Only)/ 安全進食(Risk Feeding)

在充分溝通後,可選擇以舒適為目標的手餵策略:少量多餐、質地調整、增稠液、避免嗆咳姿勢、營造用餐氣氛,並接受「進食量有限」的自然病程。 若出現嗆咳或肺炎風險,與醫師、語言治療/吞嚥治療師討論風險管理藥物/照護調整

 

失智症末期可能發生的狀況與照顧方法

  • 食慾下降、吞嚥困難:以舒適進食為原則(少量多餐、質地調整、增稠液、避免仰頭);必要時與語言治療/吞嚥治療合作;不以熱量達標為唯一目標
  • 反覆嗆咳、吸入性肺炎風險:餵食與餐後維持 30–45°、口腔清潔、放慢速度、觀察殘餘量;不建議常規放置鼻胃管或 PEG 以預防肺炎。
  • 體重下降、脫水:允許可接受的體重趨勢,著重於口腔濕潤與舒適;避免強迫灌食造成不適。
  • 活動力退化、壓瘡:2 小時翻身、減壓墊、補水與皮膚保濕;留意骨突出點紅腫熱痛。
  • 便祕/尿失禁:規律如廁、適量水分、肛門刺激/軟便劑(依醫囑)、皮膚屏障保護。
  • 躁動/日夜顛倒:固定作息、日間日照與活動、降低刺激;夜間環境單純、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藥物。
  • 疼痛評估困難:觀察表情、姿勢、防衛、呻吟等非語言指標,必要時採用疼痛量表並與醫師調整處方。
照顧人力不足?可預約居家照顧協助移位翻身、手餵與陪同就醫,讓家屬獲得喘息與專業支援。預約居家照顧

 

常見 Q&A

鼻胃管會降低吸入性肺炎嗎?

多數 2022 之後研究顯示:不會;鼻胃管組的肺炎風險反而更高,手餵組較低。

裝管能延長壽命或縮短住院嗎?

大型世代研究與系統性綜論顯示:對存活或出院後結果沒有明確好處;有時住院天數更長、ICU 使用率更高。

何時仍可考慮鼻胃管?

依 ESPEN:輕/中度且屬可逆性問題(如短期感染),可做時間限制的治療性嘗試並每週評估重度/臨終則不建議。

資料來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