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照顧」已經不只是日常生活的協助,更包含如何讓長輩維持或恢復生活功能。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的podcast節目《職遞友聲》這次邀請了台大職能治療系主任、行政院長照制度推動小組委員──毛慧芬教授,分享職能治療在長照 2.0 與未來 3.0 體系中的角色與挑戰。
一、長照不只是照顧,而是「賦能」
許多民眾申請長照時,常以為僅是「請人來照顧」。但其實長照制度規劃完整,涵蓋醫療、輔具、交通、照顧者支持,並強調 「賦能」(Enablement) ——幫助長輩恢復或維持原有功能。
延伸閱讀:長照3.0懶人包|誰受惠?怎麼申請?
二、賦能服務的特點
- 短期密集:並非長期陪伴,而是短期指導(如長照 2.0 每年最多 12 次)。
- 生活化策略:透過輔具、環境調整、日常作業,幫助長輩維持自主。
- 照顧者合作:讓家屬或照顧服務員學會方法,減輕負擔。
三、真實案例分享
毛慧芬教授分享,一位因肺炎住院的長輩,出院後接受了 3 次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介入:
- 語言治療協助拔除鼻胃管
- 職能治療指導起身技巧、環境調整
- 家屬學會協助方式,減少照顧壓力
結果僅用不到 4,500 元的賦能服務,長輩功能就恢復至接近住院前狀態,避免進入機構,節省龐大的社會成本。
延伸閱讀:照顧者請先顧好自己:減壓與喘息資源
四、在機構與日照場域的挑戰
許多照顧服務員人力不足,難以兼顧賦能介入。但若機構主管認同理念,並透過專業人員設計「個別化照護計畫」,就能幫助長輩在日常活動中保持自主,提升尊嚴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在地老化與居家改造:打造安心的生活環境
五、社區與預防失能
長照 2.0 引入「預防及延緩失能」方案,包括肌力強化、生活功能促進、認知訓練、口腔保健等。職能治療師擅長活動分析與調整,讓不同能力的長輩都能參與,獲得成就感與功能提升。
延伸閱讀:銀髮族運動指南:安全又有效的活動建議
六、展望長照3.0:共生社區
未來的長照 3.0 目標是建構「共生共融社區」,不同年齡層與能力的人能夠共享資源、互相支持。職能治療師將在其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透過專業介入幫助長輩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之光」。
延伸閱讀:撥打1966,找到屬於你家的長照方案
重點整理
- 長照不只是照顧,更是「賦能」
- 賦能服務短期密集、強調生活化策略
- 真實案例顯示:少量專業介入能省下龐大成本
- 機構與日照場域需推動「個別化照護計畫」
- 社區據點與預防失能計劃是未來關鍵
- 長照 3.0 強調共生共融,職能治療師角色更加重要
想聽完整對談,請點擊收聽: